中新網11月26日電“在商場用信用卡購物不輸密碼就能結賬”,北京青年報的這則消息引起廣泛關注。什么銀行的信用卡消費可不用輸密碼?為什么不同的銀行會有不同的標準,消費者的最終利益將被誰、被什么方式保護?
商業(yè)銀行如是說,銀行卡刷卡消費密碼沒用?
各大商業(yè)銀行有關部門對此有著不同的解釋,據(jù)YNET的調查,北京目前明確表示需要驗證密碼的銀行包括建設銀行和農業(yè)銀行。
需要驗證密碼的銀行:
建行
建行工作人員則明確答復,建行的所有信用卡劃卡消費都必須輸入正確的密碼和簽字。
農行
農業(yè)銀行的服務人員對于不輸密碼就劃卡消費的說法很不理解,連說“怎么可能?”他介紹說農行的所有信用卡在本地消費時必須輸入密碼和簽名,異地消費時則憑身份證和簽字。
沒有明確表示一定需要驗證密碼的銀行:
工行
工商銀行北京分行的客戶服務熱線電話接線員回答說:5萬元以下金額的劃卡消費客戶不需要輸入密碼也不需要驗證身份證。
廣發(fā)銀行
據(jù)2001年北京晨報《信用卡刷卡消費不需要密碼?》一文稱,當時廣發(fā)銀行北京分行信用卡部的于小姐這樣解釋,持該行的信用卡在商場消費時,持卡人輸入的密碼是否正確并不重要,收銀員只需核對簽字和有效證件。
中行
中國銀行信用卡部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客戶在辦理中行的信用卡時,也可選擇是否設置密碼。不過,由于pos機的特殊設置,即便沒有密碼,操作人員也會替用戶輸進6位數(shù)字。只要核對了身份證和簽字,就可以保障持卡人的資金安全。
系統(tǒng)工程師如是說,不同的銀行,不同的標準?
為什么不同的銀行有著不同的操作標準?業(yè)內人士表示,是否設置密碼和銀行所用POS機的開發(fā)程序有關。對于系統(tǒng)開發(fā)商來說,最終用戶(各商業(yè)銀行)的要求決定了程序的設置。
“如果用戶沒有對密碼驗證的要求,我們沒有必要特別加入這一程序”,系統(tǒng)工程師這樣表示,“這畢竟會加大我們的成本”。在實際操作中,各個銀行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正如前述的幾家銀行中,就有不要求密碼驗證的情況。
據(jù)本網記者了解,中國自今年起方開始大力推廣統(tǒng)一的銀聯(lián)系統(tǒng),此前各個商業(yè)銀行由于其實力有強有弱,每家程序開發(fā)廠商只做幾個銀行,不能同期開發(fā)所有的系統(tǒng)?梢哉f,不同銀行有不同的標準,甚至同一家銀行中,不同的地區(qū)的要求也不同。
“這很好理解,比如說我們的公司只那拿下了一家銀行山東的單子,四川的單子可能給了另一家公司,那么,他們的要求不盡相同,系統(tǒng)當然也就不同!
消費者如是說,我的最終利益將被誰、被什么方式保護?
從調查中不難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銀行認為刷卡消費不一定需要密碼的原因在于“收銀員只需核對簽字和有效證件”。按照嚴格規(guī)定,持卡人在消費時要出具身份證,對方也要核對簽字。
但在實際操作中,平均每位刷卡消費者所用的時間是現(xiàn)金消費者的三倍,相當?shù)氖浙y員并非核實每一個身份證件。此前的報道亦稱,廣發(fā)銀行在各商場開辦業(yè)務之前要對商場的人員進行培訓,一旦由于他們的馬虎帶來的損失,就由商場自負。
而中國銀行信用卡部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在國外用信用卡消費,也只是核對卡背后的簽字和結賬的簽單是否一致,而不需密碼和身份證。今后,國內也要逐步和國際接軌,更加方便持卡人消費。
據(jù)北京青年報報道,最先發(fā)現(xiàn)這一問題的消費者梅嘯林認為,這樣一來丟卡之后風險太大,卡中的錢很容易被盜用。很多商家在信用卡使用和管理上也存在漏洞,在目前的信用體系下,希望銀行適當調整信用卡管理的細則,提高安全系數(shù)。
廣東新快報在去年的《與國際慣例接軌刷卡消費不再要身份證》報道中指出,已掛失的銀行卡若在同一商戶被連續(xù)冒用3次,該商戶則要上銀聯(lián)的“黑名單”,且有可能會被銀行撤掉POS機。而過去由于有身份證配套使用,商戶可能很馬虎甚至根本不看簽名。
那么持卡人如何防范風險呢?中行方面提醒說,持卡人自己提高自我保障意識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保管好卡片,不要泄露密碼,若遺失后及時報失。另外,把透支額度控制在適當?shù)姆秶鷥,以防被冒用時損失過大,有大額消費需要時再向銀行申請臨時授權。
相當?shù)你y行還表示,如果信用卡丟失可以馬上掛失,掛失可以立即生效,這樣減少了一定的風險。但另據(jù)了解,有的銀行的信用卡掛失要經過24小時之后才能生效,24小時之內的風險由持卡人自己承擔。
不是結尾的結尾:
YNET報道稱,從2001年媒體關注這方面情況至今,銀行和商家在相關信息發(fā)布上并沒有什么明確的動作,信息的透明化和時時為消費者著想的服務意識被拋到了腦后。
如果所有不成問題的問題都需要消費者的經受一番折磨后將其推到桌面上,我們不得不說,“刷卡消費,愛你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