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可能還有不少人在小的時候畫過《九九消寒圖》吧?這是舊時北京流傳了幾百年的風俗。記載這一故事的書是很多的,劉侗《帝京景物略》中記得很清楚,文云:
“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不過現(xiàn)在能行的《帝京景物略》,都是紀昀刪節(jié)的本子,紀昀把此書所引的詩都刪掉了,而刪掉的也還有不少好詩。如崇禎8年刻本,此段后就有楊允孚一詩云:
試數(shù)窗間九九圖,
余寒消盡暖回初。
梅花點遍無余日,
看到今朝是杏株。
詩雖不十分好,但亦清新可讀,頗有情思。
《九九消寒圖》最簡單、最普通的畫法,是把一張白紙,先畫九個大方格,上面寫圖名,邊上寫“九九歌”。每個大方格中,再用竹筆帽印九個紅圈圈,從冬至日起,每天用墨筆點一個圈。點的時候還有個規(guī)矩,只點一部分,以區(qū)別不同的天氣。有歌詞云:“上畫陰,下畫晴,左風右雨雪當中。”就是說如是陰天,把紅色圓圈的上面一半染黑,如是晴天把下面一半染黑,其余依此類推。等到把紅圈圈全部點染完畢,便是回黃轉綠之際矣。這樣點,便于計算陰晴雨雪天數(shù)。照《京都風俗志》的說法,還有“以估來年豐歉”的意義在里面。明代劉若愚《鄭中志》記載,宮中年年都要由司禮監(jiān)印制《九九消寒圖》。
最喜歡弄《九九消寒圖》的,莫過于私熟及學校中的小學生了,他們的消寒圖最普通莫過于寫“庭前易柳珍重待春風”九字了;先用毛筆寫好,再用一張白紙蒙上,用雙鉤的辦法,把這九個字用紅筆(當時叫朱筆)影寫下來,便都是空心字了。這九個字每字九劃,按筆劃每天描一筆,描完之后,正好楊柳回黃,意義雙關,是很別致的一幅《九九消寒圖》。
記得小學時教師還讓同學們自己編制《九九消寒圖》;先讓同學查字典,找出許多“九筆”的字來,然后再編成一句“九言詞句”,教師修改,制成紅筆空心字圖,然后再評定優(yōu)劣。同學們感到十分好玩,特別挖空心思去制作;但是想著容易,湊起來卻十分困難。有一個同學,湊了一句“盼春信,待看某俏柳染”。大為老師贊賞,說他知道“某”是“梅”字的古體,是很好的,把他評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