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看護國有資產
文.水皮
理論上講,誰來看護國有資產是一個廢題。誰?除了國家,還能有誰?但是,如果你知道由誰代表國家作為國有資產出資人主體都存在爭議時,你就不會有太多的困惑了,而在現實中,國有資產的成份又是那么的復雜,既有中央國有,又有地方國營,摻乎在一起就更分不清。
舉鄭百文的例子來說,鄭百文一年之中虧損的20個億,大部分來自建設銀行的墊款,現在這筆帳面損失被轉到了信達資產管理公司,表面上看信達代表中央政府擁有20億的債權,但是誰都知道,鄭百文的有效資產不足6個億,信達即使能全部收回,差額也在15億以上,這是放在哪里都算個數的巨款,但是怎么花掉的,竟然成了筆糊涂帳,如果沒有新華社的仗義執(zhí)言揭穿假典型的黑幕,如果沒有中央領導嚴查到底的批示,如果不是鄭百文最大的股東鄭州市政府實在拿不出6個億的可變現良性資產注入鄭百文,鄭百文完全可能像其他ST、PT的垃圾股一樣再造一個“重組成功”的公司,又有哪一個告訴過你,幾千萬、上億的虧損進了誰的腰包?變了誰的富宅香車?
有的人認為,在現行體制下出現的中國股份公司,特別是不少上市公司實際上就是一種政治怪胎。首先,中國的上市公司不代表現代企業(yè)制度,現代企業(yè)制度要求產權明晰、絕大多數的中國上市公司國有股占絕對控股地位,與傳統(tǒng)的國有企業(yè)相比,換湯不換藥,有時根本就是母子公司不分,上市公司成為母公司的“提款機”;其次,上市公司不代表績優(yōu)股,中國股市也起不到國民經濟風向標的引導作用,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好轉是公認的,但是上市公司的虧損面卻逐年擴大,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業(yè)績平均水平不升反降;再者,上市公司不代表公眾公司,小股東的知情權基本被剝奪,信息披露成了一句空話,而包裝上市,虛假陳述,偽造業(yè)績已經成了通病,而鄭百文不過是“不幸”被抓了典型而已。從表面上看,中國的上市公司卻既代表了現代企業(yè)制度的方向,更因為有政府的審批上市而擁有績優(yōu)的假象,所以欺騙性更大,一旦失控,造成的損失也就更大。
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并沒有反映中國股市健康的一面,不過觸及的也算是要害。那么,該由誰來對上市公司的國有資產負責?特別是當巨額虧損發(fā)生的時候?董事會,還是監(jiān)事會?當董事長就是總經理已經成為一種模式或定式的時候,董事們怎么會董事,當監(jiān)事們還在總經理手下討活的時候,監(jiān)事們又怎么敢監(jiān)事?說上市公司是政治怪胎的另一個理由就是此類公司往往是官商勾結的產物,地方政府官員腐敗的溫床,事實上很多的上市公司是被經理層們作為內部人控制著,他們的道德良心直接決定著首先是國有資產的命運,其次才是小股民的利益。
這是一個很悲哀,也很蒼涼的結論。中央領導再圣明,新華社再正義,他們又能有幾個人整天替我們看護著這幾萬億的國有資產?!
摘自《中華工商時報》2000.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