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只知道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好看,不知道他也是散文隨筆寫手,觀其文筆,質(zhì)樸厚重,一手執(zhí)劍,一手著書。如今,他的散文集《筆花六照》(增訂版)陸續(xù)在全國上市。年逾八旬的梁羽生親自增訂,成為梁氏散文的集大成之作,其中12篇是首次結(jié)集,為梁羽生武俠小說封筆后的文字,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原名陳文統(tǒng)的梁羽生被譽為新武俠小說鼻祖,生于廣西蒙山,曾負笈嶺南大學,后南遷香港,供職于《大公報》。自1954年在《新晚報》連載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斗京華》起,此后三十載,共有《萍蹤俠影錄》、《白發(fā)魔女傳》、《塞外奇?zhèn)b傳》、《七劍下天山》等35部小說作品問世,膾炙人口。
據(jù)出版社工作人員透露,梁羽生2006年底中風后,一直在澳洲治病,現(xiàn)在身體狀況很穩(wěn)定。梁羽生自己也在序言中感慨道:“返澳之后,因年老體衰,老眼昏花,寫了大半輩子的文章也不能再寫了。雖客居海外,腦海里浮現(xiàn)的卻是許許多多的舊人舊事。《筆花六照》中就記載了我的這些憶念,包含了我對往事故人的點滴記憶與深深的緬懷!
日前,記者歷經(jīng)一個月的輾轉(zhuǎn),終于聯(lián)系上梁羽生先生,并通過電子郵件專訪了遠隔重洋的這位武俠和國學雙重大家。
[往事梁羽生]寫武俠起于被迫,卻不料開風氣之先
梁羽生在嶺南大學時讀的是經(jīng)濟系,卻拜簡又文和金應熙學歷史,畢業(yè)后,入香港《大公報》,和金庸一起任副刊編輯。梁羽生不僅國文功底深厚、擅長詩詞歌賦,還具有異常廣博的歷史知識、地理知識、民俗知識,這些,只要讀過他的書的人都會深有感知,為之折服!镀价檪b影錄》中的背景多在蒙古,所述故事中心,就是明代有名的“土木堡事件”;而《女帝奇英傳》寫的就是唐代女皇武則天和青史留名的一代才女上官婉兒。
但原本有志于史學的梁羽生為何寫起了武俠小說?說起這其中的因緣,梁羽生認為“遠因”是老師金應熙,年輕時在“亦師亦友亦兄”的金應熙影響下迷戀讀武俠小說;而近因是1954年香港兩位拳師從報上罵戰(zhàn)到澳門擂臺比武,不到5分鐘,以吳公儀一拳打傷陳克夫的鼻子而告終。這件事情在香港街談巷議,引起轟動。此時,《新晚報》總編輯羅孚忽發(fā)奇想,建議梁羽生寫武俠小說在報紙上連載。于是,梁羽生被迫創(chuàng)作《龍虎斗京華》,不料一紙風行。吳陳比武的這一拳,打出了從上世紀50年代開風氣,直到80年代依然流風余韻不絕的海外新派武俠小說的天下。晚年梁羽生回望自己的創(chuàng)作生涯,感慨萬千,當時認為寫武俠小說即使成功,也不是“正途”出身,想不到30年后,他成了武俠小說的辯護人,并因此成為新聞人物,命運真是會開玩笑:“往事并不如煙,要說是說不完的,能說多少就多少吧。這正是:舊夢依稀記不真,煙云吹散尚留痕!
[前瞻梁羽生]真正對武俠小說有大貢獻的是金庸
可以說,梁羽生和金庸、古龍,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武俠小說時代。對于金庸,梁羽生說:“我頂多只能算是個開風氣的人,真正對武俠小說有很大貢獻的,是金庸先生。他是中國武俠小說作者中最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寫作技巧在內(nèi),把中國武俠小說推到一個新高度的作家!
至于如今的一些所謂奇幻武俠經(jīng)典作品,以及所謂叫板金庸的“新生代”,梁羽生表示“未曾讀過,不敢置評”,而對于而今武俠小說將在什么時候,由誰,或者什么樣的人,再次迎來盛世?梁羽生的回答同樣充滿模糊性:“吾非諸葛孔明,實不能作此預言。”但他表示,有些人對接班人的問題感到憂慮,自己倒是比較樂觀的:“中國有超過十一億人口,有那么多武俠小說的讀者和作者,他們碰上的又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千年難遇的、新舊交替的時代。這些因素加起來,雖然也不一定就能產(chǎn)生偉大的武俠小說作家,但根據(jù)數(shù)學上或然率來推算,它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我想起一首中國的詩:‘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F(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比古人快得多,因此我改了一個字,改‘百’為‘十’。這也是我對年輕一代中國武俠小說作者的期望!
[近況梁羽生]澳洲養(yǎng)病,唐詩宋詞仍倒背如流
2006年在回香港出席天地圖書出版公司30周年慶典時意外中風的梁羽生,返回澳洲治療一段時間后,身體狀況趨于穩(wěn)定,目前正在陳秉達療養(yǎng)院進行康復療養(yǎng)。悉尼社會各界人士十分關注梁羽生的病況,不少“書迷”更主動前往探望,送上慰問品,衷心祝福他們心目中的大俠早日康復。就在記者采訪梁羽生不久之前,一眾“書迷”專程前往療養(yǎng)院探望梁羽生。
記者了解到,當時,躺在病榻上的梁羽生,正全神貫注地翻看一本唐宋詞選,手中的書扉頁已被翻得殘缺。他一見有朋友前來探病,精神為之一振。當書迷請教梁羽生寫作的成功經(jīng)驗時,梁羽生略一思索,謙遜地稱自己并不算成功,只是讀者的厚愛,令作品一再流行。頓了一頓,梁羽生語重心長地說,做任何事情要有成績,必須先練好基本功。并舉起手中的唐宋詞選一書說:“這部書中的詩詞,我大部分都可以背下來。你們隨便翻開任何一頁,講出詞牌名,我試試背誦給你們聽!惫,書迷們一講出詞牌名,梁羽生馬上接上,感情豐富、抑揚頓挫地背誦起來。
而在記者表達了晚報讀者對梁羽生近況的關心之后,他再次表示:“謝謝你們對我的關心,返澳洲后,靜心休養(yǎng),配合醫(yī)護人員,雖老病纏身,更添了中風,但好在得到醫(yī)護人員及家人適當?shù)恼疹,而且每日都會做做運動,我有信心可以康復,請向各位讀者傳達我的問候及致意!
[散文梁羽生]舊夢依稀記不真
相對于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散文集《筆花六照》是另一種好看、耐讀,這得益于梁羽生的文筆、見識和閱歷。大凡寫武俠小說上乘者,多是文史方面的雜家,有著歷史學家的功底!豆P花六照》分為六輯,精選1956年至2005年的散文,并由梁羽生親自增訂,既記武俠因緣、師友軼事、史論典籍,又有談詩品聯(lián)、云游記趣、棋人棋事,彰顯武俠世界之外的梁羽生之性情與志趣。
梁羽生國學功底深厚,文史修養(yǎng)篤實。書中,他追憶了陳寅恪、饒宗頤、簡又文、金應熙、舒巷城、聶紺弩、黃苗子等文人的風骨,張季鸞、胡政之、金庸、徐鑄成、杜運燮、陳凡等報人的風雅。梁羽生說:“寫作生涯五十年,我大約也可算得是個‘資深寫作人’了。我寫小說,也寫散文。小說是‘獨沽一味’,全屬‘武俠’;散文呢?則真是‘散’得‘厲害’了,山水人物,文史詩詞,對聯(lián)、掌故,象棋、圍棋,幾乎什么都有。這并非我的知識廣博,只是說明我的興趣之‘雜’。”
說到此次出散文集,梁羽生說:“我已步入晚年,是應該趁著精力還許可的時候,加緊工作了。但考慮的結(jié)果,我決定還是出‘選集’。因為我的散文數(shù)量頗多,而且散見于各地報刊,要出‘全集’,‘工程’浩大,倘若‘天假以年’,慢慢做吧。當務之急,是先出一個較有特色的選集。”
-記者博客 圓夢“張丹楓之父”
□謝正宜
一直視梁羽生筆下的張丹楓為畢生心中白馬王子代言人,可以說,一套《萍蹤俠影錄》也在我生命的最初階段啟發(fā)了我對明史的狂熱愛好,乃至后面才有勇氣去看那些味同嚼蠟、艱深晦澀的典籍。
嗚呼,古龍死得早,吾生也無緣相見,金庸老人家倒是一再亮相,我也好歹有過最愛的《神雕俠侶》簽名本,而陳公梁老先生的足跡卻如此縹緲,實在難得一見。
這次,梁羽生散文集《筆花六照》出版,拿到出版社資料、節(jié)選、封面圖片的我,依然不甘心,通過出版社,聯(lián)系到香港天地圖書的副總編輯孫立川先生,無恥地提出專訪梁羽生先生的非分要求。
孫大編輯一派儒雅,并不因我一小毛孩子記者而無視之,當即回道:“因梁羽生先生返澳洲養(yǎng)病,所住通訊不好,可否請以電子郵件將所提問題傳到我的郵箱?”
之后的兩天,我懷著隱秘的狂喜,打開空白文檔,卻發(fā)現(xiàn),真是大愛近訥,仿佛對偶像已經(jīng)無言,該了解的,早已散在字里行間,梁先生又有恙在身,不忍多做打擾。
最后終于列了幾個問題發(fā)去,心里想到的是我喜歡的前名記者現(xiàn)任名女作家亦舒的功力——用三個問題,挖掘透一個采訪對象。
那一陣子,我忍著,等著,心里懸乎著——畢竟梁老先生年紀大了,畢竟孫大編輯事務繁多……
終于,在一個月之后,梁先生的回復來了,附贈一枚手書向我們的讀者致意的小題詞,真是意外之喜。
從日期看,這份回答,是梁先生在我提問之后兩周方能趁身體不錯時提筆作答,又過了兩周的斟酌、傳輸,最后到我手……
雖然讀者們?yōu)榻、梁、古爭了一輩子長短,而我向來覺得,如以武功論,金庸自然是名家名派,武林大家族那種,古龍則劍走偏鋒,以詭奇取勝,但論內(nèi)功,誰都不及梁羽生那樣的古文底蘊,我甚至相信,這是一個相當琴棋書畫的老派名士流來著。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老一代武俠小說以此作內(nèi)核,在我看來,遠比新時代的小朋友們所謂“自我救贖”的新武俠內(nèi)核高端,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所以前輩們比較達,小朋友們比較窮……
作者: □晚報記者謝正宜報道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