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2月7日電 為了兩塊牌匾拆或不拆,臺北中正紀念堂園區(qū)這幾天仿佛如臨大敵,當局派大批警察進駐并封園三天。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登社論《提防激化民間對立的邪惡用心》指出,迄今未見主其事的一方有和緩跡象,有的只是一意孤行的堅持,以及煽動對立的不良意圖。原文摘錄如下:
為了兩塊牌匾拆或不拆,中正紀念堂園區(qū)這幾天仿佛如臨大敵,每天都有新的拆除期限公布,甚至整個園區(qū)還罕見的為此封園三天,若干沖突的憾事已經(jīng)發(fā)生。如今恐怕誰也不能預(yù)期,在拆牌匾的剎那間還會有什么意外發(fā)生,一樁公共建筑物的處置爭議,都已推進到這種一觸即發(fā)的局面了,還未見主其事的一方有和緩跡象,甚至持續(xù)口舌相激意圖擴大事端,足證當下的臺灣,政府已經(jīng)成為帶頭鬧事的最大亂源!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不到什么轉(zhuǎn)型正義被彰顯,只看到政治算計與行政專斷的粗暴;我們更看不到和解共生的任何一絲氣息,只看到刻意撕裂社會,擴大對立,不見沖突絕不罷手的邪惡居心!如果拆兩塊牌匾,目的只在估算其能換算多少選票,我們除了嫌惡,真不知還能表達什么感覺。
一群當家主事的執(zhí)政者,既然沒有眼瞎目盲,就該知道若有那么多人反對拆匾,就已經(jīng)證明這個決策還未取得全民共識,還需要更多的對話,更多的研議,甚至更多的耐心去尋求解決,去形成共識,而不是政權(quán)在我手上,我要拆什么毀什么,都是我說了算,誰也不準置喙!這樣的心態(tài),這樣的思維,難怪戒嚴會不經(jīng)意就說出口,也難怪會有意圖要去清算人家三代,一路走來打著“反威權(quán)”的名義為所欲為,打造出的卻是另一個“威權(quán)”!這樣的執(zhí)政者,其實已沒資格再壟斷“民主”的冠冕。
要知道,中正紀念堂這個公共空間,從頭到尾都不屬于“教育部”,也不屬于臺北市政府,它們有的只是管理權(quán),擁有中正紀念堂園區(qū)的是臺灣全體人民,有資格決定中正紀念堂未來命運的,也是臺灣人民,不是一紙片面的行政命令,更不是心中想著選票的政客。
中正紀念堂矗立在現(xiàn)在的位置上已經(jīng)有三十多年,隨著歲月沖刷、物換星移,它早已褪去昔日威權(quán)圖騰的象征,成為觀光客駐足的景點,同時也是民眾日常休憩的場所,它也早就溶入臺北這個城市景觀與歷史的一部分。沒錯,它是銘刻著若干記憶,有人至今依舊“懷念蔣公”,有人則視其為“威權(quán)象征”,兩者都反映了臺灣多元的生命史的記憶,難道不該彼此尊重與包容嗎?更何況對一九七○年代以后出生的新世代而言,他們對中正紀念堂所擁有的則是另一種記憶,要拆匾或是護匾,難道不該問問他們的想法嗎?
我們早就申論過,沒有一個公共建物是不能更動的,歷史曾有多少著名建筑,在無情的朝代更替與政治清算中被摧毀?但那畢竟是專制封建的年代,當下的臺灣不是早已走出了那樣年代?要怎么處理過往的一切,要怎么做到真正的轉(zhuǎn)型正義,都該展現(xiàn)更文明、更包容的胸襟吧!否則還有什么資格談民主,講正義?
在這不妨平心靜氣的問一句,從倡議要對中正紀念堂更名、拆匾甚至封館的那一刻起,有開過任何一場公聽會嗎?有做過任何大規(guī)模的民調(diào)嗎?有更廣泛的邀集民間團體溝通對話嗎?沒有,統(tǒng)統(tǒng)都沒有,有的只是一意孤行的堅持,以及煽動對立的不良意圖。
講再白一點,只要聽聽陳水扁、杜正勝這兩天嘴里撂出的狠話,就知道他們的意圖,那里是在“反威權(quán)”?他們就是要激起深藍版塊的激情,就是要提振深綠版塊的士氣,就是要深化臺灣族群、認同的對立,就是要轉(zhuǎn)移他們施政不佳的焦點,就是要借機炒熱選情,而拆兩塊牌匾能夠引來這么多的政治效應(yīng),正就是他們所要的結(jié)果。
我們知道此刻所有的呼吁都是蚊子叮牛角,但我們還是要說:回到教育本業(yè)吧!那么多教改的爛攤子需要收拾,那么多偏遠學(xué)校付不起營養(yǎng)午餐費,那么多中輟生浪跡街頭,那么多校園的暴力與不當體罰問題……“教育部”管得不就是這些事嗎?難道人民納稅支付教育官僚的薪水是要他們來拆歷史建筑,挑起人民對立?中正紀念堂的未來,何妨就還給人民審議吧,臺灣人民應(yīng)已有足夠的智慧,來處理這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