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一場地震,震出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但是,當媒體和評論家爭相對國民在地震中表現(xiàn)出來的慈善行為進行探索和詮釋、甚至夸大和拔高的時候,我們尤其需要冷靜下來客觀地反思這種行為。
在災區(qū),當有人呼吁無組織的志愿者不要來添亂的時候,那些各界名人總能通過各種途徑,突破重重關卡和警戒,去他們想去的地方,無論他們是在真的關懷還是作秀。在我所在的城市,為了避免干擾災區(qū)轉移來的傷員休息,普通市民是不允許進病房探望的,只能把禮物放在醫(yī)院。但總是有一些人利用特殊關系,被允許進入病房探望病人并親自把禮物送到病人手中。
很明顯,在這場全民賑災的行動中,有些人利用自己的特權優(yōu)先滿足了某種需求,而這種需求就是行善。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慈善表達和對愛、崇高、意義的表達,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需求,好像穿衣吃飯性生活一樣普通的需求,只不過這種需求長期以來被我們對物質的強烈需求所掩蓋。而一場地震,則一夜之間引爆了13億人的這種需求。這樣看來,也許這種需求的表達,并不是我們當初所認為的那樣高尚,只不過是人之為人的一種普通需求而已。正如有網友所言:這一滑動過程并不指向現(xiàn)實中的苦難,而指向一種想象性的自我完成。
事實上,目前大部分的普通中國人所表現(xiàn)的善行,都還只是這樣一種自我需求的滿足。我并不認為汶川大地震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慈善,是多么大程度的飛躍,這種自我完成的需求,其實一直存在于幾乎所有人的心中,并且也有很多人在生活中踐行了這種需求。比如,扶老人過馬路,給窮親戚送幾件舊衣服,資助一個孩子讀書等等。這場地震的作用在于,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地激發(fā)了人們對于這種自我完成的需求,但還遠沒有上升到“非自我需求的善行”的地步。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所在的報社組織了認養(yǎng)災區(qū)孤兒的活動,有2000多人報名,還有很多人根本打不進熱線電話,可見熱情之高漲,愛心之洶涌。但在表象之下你會看到什么呢?最開始是感嘆,怎么沒人想到收養(yǎng)一下貴陽市兒童福利院里的孤兒呢,其實他們也很需要家和關愛,卻從來沒得到過像四川災區(qū)孤兒這樣的關注。
再看看愛心人士申請認養(yǎng)的表格。很多人都這樣寫:希望要小一點的,最好3歲以下的孩子;或者是最好沒有殘疾的孩子,或者是要一個女孩之類的要求。
難道他們對災區(qū)的孩子有什么特別眷顧嗎?不是。他們一樣不希望收養(yǎng)一個性格已經形成的孩子,或者殘疾兒童。他們能給予的愛,依然沒有超越“自我需求”,中國社會仍處在慈善行為的“初級階段”。
難怪國外媒體總喜歡拿中國人從來不愿意收養(yǎng)殘疾孩子的事實,作為中國人缺乏愛心的佐證。曾看過的一部美國紀錄片《我的至親骨肉》,講述一個婦女收養(yǎng)若干個殘疾孩子的故事。故事里,有兩個雙腿高位截肢的小女孩,每天自己推著輪椅出門,校車司機在她家門口放下升降梯把輪椅接上去。在學校,她們基本上不用依賴別人就可以自己處理上廁所等問題,她們甚至還和全班其他同學一起,快樂地揮舞旗幟做旗操表演。這些情景,我們能想象得到嗎?我們現(xiàn)有的基礎設施和觀念,能在多大程度上給殘疾人提供一個可以充分參與社會生活、不依賴他人而獨立生存,在人群中獲得自信和尊嚴以及充分幸福感的機會?
千萬別被例如“汶川大地震,痛出一個新中國”這樣的標題所蠱惑,我們仍然需要自我反思和自我檢討,探究我們人性深處的動機何在、自私與否?(艾冰)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