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南岸區(qū)退休職工張國清夫婦為災(zāi)區(qū)捐款掏空了家底,每月定額的生活費所剩無幾,一家人只好天天吃藤菜。
汶川大地震,國難當頭,年過七旬的張國清夫婦在電視上了解到四川同胞的苦難,以淚洗面,決定把一千多元生活費(現(xiàn)金)和存折上的二千多元,一并捐給所在社區(qū)。但自身的生活卻拮據(jù)起來,一家人每天只能吃藤菜。
像張國清夫婦這樣的感人事跡,在此次災(zāi)難中屢次涌現(xiàn),其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對同胞和國家的熱愛之情,所閃現(xiàn)出來的人性光輝,令筆者感動。但是,靜下來思考,張國清夫婦是雙退休職工,二老的退休金不多,家里還有一個沒有經(jīng)濟能力的殘疾兒子。家里本沒有經(jīng)濟來源,現(xiàn)在又把所剩不多的生活費用捐贈出去,造成一家人生活拮據(jù),生存都成問題。這種“竭澤而漁”式的慈善,值得提倡嗎?
慈善行動本是人性光輝的體現(xiàn),無所謂金錢數(shù)額上的多少。以捐贈多寡,作為道德的衡量標準,毫無價值。一個人盡其所能,去幫助社會,值得稱贊。一個人傾其所有,去幫助社會,道德更是高尚。但是,傾其所有之后呢?如果慈善行動之后,捐贈者又行成另一種負擔,甚至是生活上的無以為繼,導致還需要他人、需要國家?guī)椭葷,是不是有違于慈善本意呢?
因經(jīng)濟能力、生活水準不同,捐款數(shù)額自然多寡不等。只要在個人經(jīng)濟能力承受范圍內(nèi)盡力而為,就是善款本意,就是大德。但是如果傾其所有,將僅有的維持生活的費用,捐贈出去,慈善捐贈的同時又使自身陷入生存絕境,造成國家社會的另一種負擔,這種行為本身雖然高尚,但卻不值得提倡。
弱勢群體在國家的幫扶下,把自家的生活照顧好,這本身同樣是一種“慈善”,是另一種“慈善”,竭澤而漁的慈善真不應(yīng)該,這種慈善恐怕也不是災(zāi)區(qū)人民所希望的。(崔岸兒)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