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12月13日電(鐘凱 王剛)廣西南寧儲戶黃某于1997年7月在某銀行存入26萬元,2007年9月去取款時卻被銀行告知該款已被取走,僅剩余款119.4元。黃某一怒將該銀行告上法庭。12月11日,南寧青秀區(qū)法院審結了這起存款糾紛案,判決銀行向儲戶支付存款本金100元。
原告黃某訴稱,其在被告某銀行下屬的一個儲蓄所開了一個活期儲蓄存折,后被他人冒領走了26萬元中的259900元。原告認為,其手中的存折沒有取走26萬元的記錄,轉存本金不翼而飛是由于被告營業(yè)員在辦理轉存業(yè)務時疏忽大意造成,據(jù)此,原告訴請被告返還存款26萬元及利息。被告則辯稱,其已經履行了支付存款的義務,原告的訴請缺乏事實依據(jù),請求法院駁回。
法院經審理查明:原告黃某于1997年7月15日在被告的儲蓄所開通了一本活期存折并存入26萬元。上述存款已于1997年7月17日在桂林市臨桂縣該銀行某分理處被取走了259900元,現(xiàn)存款余額為119.14元。
法院認為:原告與被告之間存在的儲蓄存款合同關系合法有效,應受到法律保護。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原告的存款被領取時,銀行方是否盡到了謹慎的審核義務。被告方作為存款儲蓄機構,只要按照約定開具存折,并依照相關規(guī)定支付本金及利息,即視為已經適當履行了儲蓄合同的義務。在通存通兌異地取款的具體操作過程中,存折、身份證、密碼是取款的三項必備要件。儲蓄機構在辦理開辦通存通兌業(yè)務中必須使用密碼,儲蓄機構對身份證只是進行形式審查,而儲戶預留密碼才是銀行內部電子系統(tǒng)管理通存通兌業(yè)務過程中對儲蓄客戶進行身份識別的關鍵。因此,在排除銀行方因意外事件泄露密碼的情況外,存折密碼只由本人設置并持有。只要取款人所持身份證件的形式要件與身份管理部門的規(guī)定相符合,所持存折上記載的信息與電子資金管理轉帳系統(tǒng)中的存款合同記載的信息一致,在密碼正確的情況下,作為儲蓄機構是可以確信取款人就是存款合同的債權人,并且負有向取款人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的義務。
本案中,原告于1997年7月15日在被告下屬的儲蓄所開立帳戶,同時設置了密碼并存入人民幣26萬元,2007年9月,原告至被告處取款時,才發(fā)現(xiàn)已于1997年7月17日在桂林市臨桂縣該銀行某分理處被取走了259900元。被告方所提供的異地通存通兌業(yè)務憑證的證據(jù)證明取款人簽名為原告黃某,且原、被告雙方對異地通存通兌沒有特殊的書面約定,故兌付機構憑存折、密碼向申請取款人支付該筆款項并無過失,在辦理取款業(yè)務過程中沒有違反相關規(guī)定,對其兌付的款項,已完成了對存款合同債權準占有人的有效清償,由此,被告已實際履行了存款合同所確定的該部分付款義務。故原告請求被告支付存款本金260000元的訴請求證據(jù)不足,不應予支持,但現(xiàn)存的帳面余額被告應向原告支付。綜上,法院判決被告向原告支付存款本金100元,并駁回了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