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探訪福建秦嶼戍守臺灣將士墓群:丹心炳照兩岸情
中新社福建寧德4月5日電 題:清明探訪福建秦嶼戍守臺灣將士墓群:丹心炳照兩岸情
作者 葉茂 王婷婷
清明時節(jié),福建省寧德福鼎市太姥山下的虎頭崗上,一處由七座形制各異義冢組成的秦嶼戍守臺灣將士墓群吸引眾多祭掃者前來。
墓群前,福鼎秦嶼中心小學師生整齊列隊,獻上花籃和朵朵潔白菊花,表達對先烈的敬仰和緬懷之情。秦嶼中心小學大隊教師李春燕受訪時表示,近年來,學校年年組織學生前來祭拜,在緬懷先烈中了解歷史、培養(yǎng)家國情懷。
福鼎市太姥山鎮(zhèn)(舊稱“秦嶼鎮(zhèn)”)與臺灣一水相連,歷史上,福建將士多次遠渡大洋,共御外侮,保家衛(wèi)國;部分將士出為戰(zhàn)、歸為骸,或葬于屬營故地,或被運回故里,形成秦嶼、福州、東山等多處戍守臺灣將士墓群。

“取義成仁,丹心炳照”,秦嶼戍守臺灣將士墓群處的八個鎏金大字赫然入目。
據載,清順治年間,以秦嶼烽火營王建楠為首的一批將士隨鄭成功赴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有92名將士戰(zhàn)死沙場;在收復臺灣后,他們的遺骸被陸續(xù)運回葬于虎頭崗上。
“虎頭崗原來是一片堆滿亂石的山崗,長著一米多高的雜草?!碧焉芥?zhèn)文化體育中心負責人馬邦岱說,經過清理,當地發(fā)現這里是戍臺將士義冢群,共有七處義冢,占地面積約2800平方米,掩埋著395具遺骸,涉及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
歷經歲月滄桑,秦嶼戍守臺灣將士墓群各處義冢逐漸出現酥堿、表層起砂、片狀剝蝕以及開裂等現象,亟須進一步修繕。
2001年,當地退休教師邱建等發(fā)起修復義冢,多方籌資逐步修復完善墓群,并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宗族家譜的研究,為不少無名忠烈找到了姓名。
在虎頭崗墓群最高處,一處義冢規(guī)模最大,規(guī)制亦最高。該墓平面呈“風”字形,墓圍石砌,兩側墓手間距8.43米,前后進深7.43米。墓室上部建八邊形兩層墓塔,塔頂似荷葉形,塔剎則為葫蘆形。
馬邦岱說,該墓未見墓碑,只在墓塔底層前壁橫刻“伏獅”字樣,而建造時間及墓主等失考,相傳是已故戍臺將士中的軍官冢。
如今,福鼎正進一步完善文物保護機制,政府機構和民間力量攜手監(jiān)管,確保墓群得到妥善管理和有效保護。
青山常在,英烈永生。在秦嶼戍守臺灣將士墓群紀念廣場正中間,英雄群雕威嚴矗立,左側大型浮雕鐫刻著戍臺英烈的光輝事跡。馬邦岱說,這里既是福建將士跨越海峽、保家衛(wèi)國的歷史見證,也是閩臺血緣相親最直接的真實反映。(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9日 17:37:07
- 2025年04月09日 14:52:09
- 2025年04月09日 13:20:55
- 2025年04月09日 13:12:47
- 2025年04月09日 11: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