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在媒體上見到用“健全人”去對應“殘疾人”的表述,心里總是怪怪的。一會兒琢磨著能不能用別的詞;一會兒又覺得自己是不是有點矯情,由此想到假若老師布置作文,課堂上自然會有好多例子要說。
事實和道理或許就這么簡單,“殘疾”尚能如此,又何況“健全”,還能有比“殘奧會”更生動的勵志大課堂?在強烈而又鮮明的對比中,對“自信”、“自強”,以及“幸?鞓贰钡恼宫F(xiàn)、贊嘆和詮釋,讓我們打開了對“健全”的邊際屏蔽而倍加珍惜生活。其實,“健全人”對“殘疾人”的“比較優(yōu)勢”平時潛伏著,現(xiàn)在則是通過看起來很美實際上也不錯的形式表現(xiàn)了出來。
這樣的潛意識是根深蒂固的,盡管你,還有我,此時似乎也在反省,拿自己在精神領域的自嘆弗如說事,但是“殘奧會”很快就會結束,在瑣細的生活中,我們應當有些什么改變,大體是經(jīng)不起追問的。最簡單不過的一個事實是,對公共空間“殘疾人”通道的視若無睹,“健全人”似乎早已成為習慣,先天的不足可以通過投資建設來解決,而橫亙在盲道上的車輛、雜物種種,什么時候才能真正為殘疾人士讓出一條可以放心行走的路來呢?
比麻木而不知體貼與幫助更日常更要害的是,“健全”的人將如何看待身體或大腦有殘障的人,這既是在拷問你的直覺,又是在請教你的態(tài)度,遠比一時間的激動和感慨來得更加真實甚至嚴峻。說白了,“殘疾”不是用來和“健全”作比較的,人生來平等無論出身或變故;說得世俗一些,任何“健全人”都可能遭遇不測,改變的只應當是形態(tài)而不應當是別的。還是讓我們聽聽美國輪椅橄欖球運動員馬克是怎么說的吧:“速度和對抗是這項運動的魅力所在,身體殘疾并不代表我的內心里就沒了沖撞的欲望。”“我,就是我。”其實,就這么簡單。(繆小星)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