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北京奧運會男子籃球小組賽第四輪比賽在五棵松籃球館舉行,為了爭奪小組出線權而躋身八強之列,由姚明統(tǒng)率的中國隊與由諾維斯基、卡曼率領的德國隊展開“生死大戰(zhàn)”。中國隊的超級中鋒姚明對德國隊“雇傭軍”中鋒卡曼實施嚴密防守,并在上半場使其犯規(guī)3次。 中新社發(fā) 任晨鳴 攝
|
8月16日,北京奧運會男子籃球小組賽第四輪比賽在五棵松籃球館舉行,為了爭奪小組出線權而躋身八強之列,由姚明統(tǒng)率的中國隊與由諾維斯基、卡曼率領的德國隊展開“生死大戰(zhàn)”。中國隊的超級中鋒姚明對德國隊“雇傭軍”中鋒卡曼實施嚴密防守,并在上半場使其犯規(guī)3次。 中新社發(fā) 任晨鳴 攝
|
演播室主持人(董倩):
各位晚上好,歡迎您收看《新聞1+1》對于奧運的關注。
在剛剛結束的奧運男籃預選賽里邊,美國隊以119:82的比分戰(zhàn)勝了西班牙隊,在稍早前的比賽中,中國隊也以59:55的比分戰(zhàn)勝了德國隊。那么對于中德之間的這場籃球大賽,由于它本身這場比賽很重要,也被一些球迷稱作是“生死之戰(zhàn)”,取得這場“生死之戰(zhàn)”的勝利之后,球迷自然就關心中國籃球隊還能走多遠。今天我們演播室請到的特別評論員就是國內知名的籃球解說員、評論員徐濟成先生,歡迎您,稍后的節(jié)目中,我們會讓您充分的幫我們評價一下這場球。首先我們還是回顧一下剛剛結束的這場比賽。
主持人:
徐先生,因為在賽前這場比賽的重要性大家已經充分意識到了,要贏了就有可能進軍八強,如果輸了就可能煞羽而歸,因為有了種種擔心,您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在觀看這場比賽?您怕中國隊輸嗎?
徐濟成(特邀觀察員):
我不太怕中國隊輸,因為這場球我覺得中國隊應該能贏
主持人:
為什么這么自信?
徐濟成:
因為我跟中國隊是從2004年的3月份外教來的時候,實際上那個時候請外教請的美國人和現(xiàn)在立陶宛主教練尤納斯,我們的目標就是鎖定在2008年北京,就是鎖定在今天,從這四年來這支男籃隊伍的成長,我是看著每一個隊員,他們的臂圍在增加,他們的力量在增加,他們的自信在增加,他們談話中的那種自信在增加,所以我覺得這場球應該贏下來,包括甚至下一場球對希臘,也就是說歐洲的冠軍,也應該是能夠拿下來。
主持人:
我們來看這個比分,59:55,4分之差,您覺得這4分是絕對的實力,還是說有一些運氣的僥幸在里面?
徐濟成:
我覺得不是絕對實力,中國男籃有點緊張,而且在執(zhí)行戰(zhàn)術的時候還有一些錯誤,如果要不是這些因素的話,我認為贏的分數(shù)應該在10分左右。
主持人:
那您覺得這樣一個小比分的勝利能夠證明什么?
徐濟成:
能夠證明我們的小伙子從心理上開始自信,實際上這場球對他們的考驗從力量上、技術上和比賽經驗上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對他們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考驗。
主持人:
為什么這樣講?是因為這場球被稱作是“生死大戰(zhàn)”嗎?
徐濟成:
一個是“生死大戰(zhàn)”,二是他面臨生死的一個坎兒,往往原來中國隊在碰到這樣的坎兒的時候,很多隊員不相信自己能夠戰(zhàn)勝歐洲隊,就像歐洲的乒乓球隊在碰到這樣的生死坎兒的時候不相信能戰(zhàn)勝中國隊一樣,中國隊打破的是本身的一種宿命。
可能大家還記得在上一次雅典的比賽中姚明曾經怒摔毛巾那一次,姚明怒摔毛巾為的是什么?當時在球隊中有個別的隊員,當派他上場的時候,他有這個能力,但他不相信自己的球隊能贏,就是沒有盡到自己的全部力量,沒有說我全力以赴去拼,去爭取需要你豁出自己的全部才能爭取到的勝利,我覺得這可能是整個中國的一種精神。
主持人:
因為您是絕對的內行,看完這場比賽之后,比分當然能說明一些問題,但是比分之外人們這么激動恐怕還是有些比分之外的原因,比如說士氣,比如說在整個場上中國男籃表現(xiàn)出來的血性,這些東西您有沒有感受到?
徐濟成:
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但實際上我并沒有像現(xiàn)場的球迷那樣激動,這也是我看到過的,可能在我的體育記者生涯中看到的最激動的球迷了,超過以往任何一屆,因為一是在北京舉行,二是大家看到中國男籃是從打美國,打西班牙,打安哥拉,一場場積累起來的對男籃的一種信任和一種期待,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期待。實際上大家激動是男籃滿足了我們廣大觀眾對他們的一種期待,當觀眾認為他做不到的時候他做到了,而不像其他的一些球隊,當觀眾覺得他應該做到的時候,他永遠做不到,可能是那種失望。因此在奧運會上,其實男籃大家都知道,沒有人相信他們能夠拿到金牌,也沒有人指望他拿金牌,也沒有人要求他去拿金牌,但是他體現(xiàn)的這種精神可能是代表更多觀眾內心的一種期許,是超越了體育本身的,可能是代表我們整個國家,整個北京,整個中國在辦奧運會中的一種期許,就是我們相信自己能夠做的更好。
主持人:
我們相信自己能夠走的更遠。
徐濟成:
走的更遠,做的更好。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