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調開場,失意收尾”,隨著首屆中網男子賽結束,原本讓人充滿了期待的比賽卻因為種種問題給人一種溫吞水的感覺,組織管理上的混亂、大牌球員出工不出力、票房慘敗以及觀眾稀少,這些都是一個高水平網球賽事的硬傷。
不假,中網公開賽和ATP簽了5年合同,第一年交學費也可以被原諒,但中網應當從現在開始有一種危機意識,畢竟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從ATP的角度來說,在世界各地主辦網球比賽有兩個核心目的:推廣網球運動和商業(yè)盈利。如果一個賽事在經營上不能成功,ATP有權在合同期內取消,即使是在網球運動非常發(fā)達的歐洲,ATP在今年也毫不留情地把丹麥的哥本哈根站比賽取消。在網球運動基礎薄弱的亞洲,ATP當然也不會特殊照顧。
目前,ATP全年64站賽事在亞洲共有7站。屬黃金賽事的日本公開賽以及資格較老的多哈公開賽、迪拜公開賽和印度站比賽相對比較穩(wěn)定;泰國公開賽去年首次舉辦,但前景已不太妙,國內經濟低迷使它舉步維艱,今年甚至不得不靠斯里查潘的個人關系拉攏知名球員參加;對中國公開賽來說,更有實際借鑒意義的還是已經停辦的香港公開賽和即將開戰(zhàn)的上海喜力公開賽。
曾幾何時,香港公開賽是何等風光,但僅依靠出場費去招募大牌球員忽視了對賽事本身的培養(yǎng),讓香港公開賽在經歷了兩三年的繁榮之后不堪重負,無奈退出。已經舉辦了5年的喜力公開賽大抵相同,2002年就有了衰退趨勢;但靠著當年大師杯總決賽和POLO公開賽兩個新賽事的救場,消化了一些經濟上的虧損,去年則盡顯繁華落去后的蒼涼,名將爽約一大片,決賽上座率只有三成;最后一年的喜力公開賽已經是強弩之末,除了還不能確定的高迪奧和費雷羅,竟然沒有一個世界前30名的選手參加。
為了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中網這次下了大本錢來邀請明星球員,卻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對于一個年輕的中等級別賽事來說,這種風險極大的冒進投資很容易造成對自己的定位不準確,還有可能在發(fā)展上走彎路。周末進行完的女子賽抽簽,又讓人感覺中網被“涮”了一把,4個最大腕的選手直接進入16強,原因是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商業(yè)活動。這簡直就是在侮辱中國網球的智商!
中網想質變還是要從點滴做起,只有得到選手、球迷以及贊助商的真正認可,得到中國網球的真正認可,才算是走上了正軌。(郭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