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一場近似雪崩式的政權變更,席卷了東歐各國。時光荏苒,物換星移。當年曾長期執(zhí)政的領導人,其后代生活得如何?是否都還安在?最近,俄羅斯一家媒體對其中幾位前東歐國家的領袖人物后人進行了一番調查,發(fā)現他們大多生活得十分艱難,很多人至今對當年那場變故噤若寒蟬,對變革的原因眾說紛紜。盡管世事艱難,物是人非,但大家都還堅強地活著,因為必須適應變化了的世界。
收過酒瓶的卓婭
1989年羅馬尼亞在那一場血腥味十足的變革之后,新執(zhí)政當局沒收了前總統(tǒng)齊奧賽斯庫家人的全部財產,甚至包括身上穿的,腳上踩的,無一漏網。1998年,布加勒斯特的拍賣行曾經把當年齊奧賽斯庫家族的各種用品,作為紀念品進行低價拍賣。其中很多物品幾成破爛,買的人寥寥無幾——有誰再愿意花錢去買那些十多年前甚至幾十年前購置的破衣服、爛皮鞋呢?
齊奧賽斯庫的女兒卓婭在政權變更后的頭幾年甚至領不到退休金,夫婦兩人只能靠在大街上收酒瓶子為生,F在卓婭盡管領到了微薄的養(yǎng)老金,但是一身是病,幾乎足不出戶,呆在家里捱養(yǎng)晚年。當年擔任羅馬尼亞共青團負責人的齊奧賽斯庫的小兒子尼庫,政權變更后在監(jiān)獄里度過了6年光陰,出獄后嗜酒如命,很快就離開人世。齊奧賽斯庫的大兒子瓦列金是一位物理學家,沒有涉足過政治,因此活得還算超脫,目前靠講課費維持生計,據說有的時候一個星期的講課費高達15000美元左右。齊奧賽斯庫夫婦墳頭上經常可以看到鮮花,這就是他們的大兒子瓦列金供奉的。
“爺爺”牌紅酒計劃
在前東歐國家領導人的后裔中,數保加利亞日夫科夫的孫女最有出息,活得最有滋有味。她現在是保加利亞最有名的時裝設計師,擁有自己的設計公司,在全國擁有7個時裝專賣店,F在,保加利亞很多名人和政治家都愿意穿日夫科娃品牌的時裝,這就是孫女葉芙根尼婭·日夫科娃的驕傲。
2001年的時候,日夫科娃還當選保加利亞議會議員,負責議會中“兒童、青年、體育”委員會和“科學與教育”委員會的工作。
日夫科娃接受采訪時透露:1990年之后是我們家族生活最困難的一個時期,但是我們挺過來了。我爺爺在過了6個月的監(jiān)禁生活之后,搬過來與我們生活在一起——他那時已經一無所有,他所有的東西都被查沒了,況且他從未置辦過私有財產。日夫科夫被軟禁在孫女的別墅里,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
日夫科娃有計劃把她的時裝店開到莫斯科來,她還計劃生產“日夫科夫”牌的紅葡萄酒,相信輔路一定很好。盡管日夫科夫的孫女現在是國家議會的議員,但卻是一名無黨派人士——她再不想和任何政黨政治沾邊了,已經傷透心了。
24歐元退休金
1956年至1988年長期擔任匈牙利領導人的卡達爾,在匈牙利發(fā)生所謂“天鵝絨革命”之后就下臺隱居了。他的女兒和女婿早已經移民到了美國,現在是事業(yè)有成的商人。
原阿爾巴尼亞領導人之一阿利亞的女兒,也早已經移民到瑞士。阿利亞1997年從監(jiān)獄放出來之后,住到瑞士女兒家里,一直靠吸食毒品度日。從他目前的生活狀況看,遠遠優(yōu)于原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的遺孀智米耶——這一位風燭殘年的老婦人,僅靠每個月24歐元的退休金,居住在地拉那一套一居室的住宅里,守著孤燈殘影度光陰。
捷克的亞克什在1989年被迫下臺之后,至今住在布拉格一套比較寬大的住宅里,依靠微薄的養(yǎng)老金和寫回憶錄的稿費過日子,表面上看起來還算輕松自在。
南斯拉夫前總統(tǒng)鐵托的夫人約婉卡,在鐵托逝世之后被當局軟禁了20年。直到前幾年才獲準出境,前往德國投親靠友,聊度殘年。
拒用德國藥
東德前領導人昂納克1989年被迫下臺之后,實際上已經全家僑遷到南美洲的智利共和國——昂納克的女婿亞涅斯是當年智利共產黨領導人的后代。
1992年,身患癌癥的昂納克獲準前往智利投靠女兒和女婿生活,1994年病故在異國他鄉(xiāng)。目前,昂納克的后人仍然與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保持著友誼,據說每年都應邀到古巴度假,古巴方面承擔全部費用。昂納克的孫子由于家境挫折,早早就靠吸毒度日。他曾經多次到古巴的戒毒所接受治療,最終還是擺脫不了毒品的誘惑,至今無法自拔。
今年已經75歲高齡的昂納克夫人馬爾郭特,當年曾經擔任過民主德國的教育部長,是一位十分有修養(yǎng)、有自尊的女性,但是她卻選擇了智利過隱居的生活。她現在每個月可以從德國領取300歐元的退休金。據說,她嫉恨與德國有關的一切。她在超市里購物從來不買德國貨,生病吃藥也拒絕德國藥——德國給她留下的記憶太壞了,她至今無法原諒德國政府。
昂納克病故之后,馬爾郭特一直把丈夫的骨灰盒存放在自己臥室的隔壁房間里,天天與她為伴,至死都不想分離。據說老太太每每想起當年在智利駐俄羅斯大使館避難的情景時,就怒火中燒,難以自持——當年的俄羅斯政府差一點兒就把他們引渡給德國政府。這真是一段刻骨銘心的往事,不堪回首的往事,永遠無法撫慰的往事。( 文 / 姜辛 摘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