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9日電 新近一期的《瞭望》周刊發(fā)表文章寫到,1998年5月,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發(fā)表金融中心觀察文章指出,未來每個時區(qū)可能只有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美歐的金融中心已無懸念,惟有亞洲未有定論。未來的亞洲金融中心在哪里?東京、香港、上海是重要的候選之地。
文章稱,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金融學教授潘英麗認為,中國能否在亞洲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中勝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戰(zhàn)略中的兩個核心問題:滬港金融中心的建設如何進行目標定位與分工,滬港如何避免制度和經濟結構的局限性,共同提升其作為金融中心的國際競爭力。
潘英麗說,在人民幣資本賬戶完全可兌換和一國兩制可作重大變革前,香港作為離岸或隔離型金融中心,本質上是非本幣(人民幣)非(內地)居民的金融中心。
潘英麗建議,香港金融中心建設的重心應放在亞洲美元、亞洲歐元和亞洲日元市場的發(fā)展上。今后,香港應更多地掛牌以美、日、歐元計價和結算的金融產品,把非港幣非人民幣的離岸金融市場做起來,做大做強。這樣既可為港幣的退出創(chuàng)造條件,也可與新加坡展開有效的競爭,同時還將為國內政府和企業(yè)的海外融資和投資提供金融中介服務。
“十一五”期間,上海發(fā)展的重點是人民幣產品中心。對此,潘英麗表示贊同。她說,在目前情況下,上海做大各類金融市場,鞏固其國內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形成區(qū)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的框架體系,既是金融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支持。
結合上海人民幣產品中心的近期定位,潘英麗認為,當前滬港合作應該放在香港人民幣回流機制的建設和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發(fā)展兩個重點上。(羅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