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臺海軍情》電子期刊披露,臺軍2004年開始執(zhí)行新一輪隱形武器技術開發(fā)計劃。臺軍內部人士透露,這項計劃主要將用于取代執(zhí)行了近十年時間、花費了大量財力和物力、但是成果極其有限的“廬山計劃”。臺軍高層對此項計劃期待很高,并為其取了一個嚇人的名字——“黑狼計劃”。
隱形涂料技術領先
據(jù)了解,“黑狼計劃”其實早在2001年便開始由臺灣軍方秘密運作。據(jù)了解,由于負責“廬山計劃”研發(fā)工作的臺灣“中山科學院”在隱形技術方面進步不大,臺軍高層一氣之下將新的計劃交給了臺灣戰(zhàn)機主要生產廠——漢翔公司執(zhí)行。據(jù)臺軍主管裝備研制的聯(lián)勤部門人士表示,臺灣當局2004年為“黑狼計劃”編列一筆秘密預算,該計劃第一年的研制經費就不會低于“廬山計劃”的20億新臺幣(約合6000萬美元)總投資。同時,在2005年該計劃進入驗收階段后,還將視情追加研制費用。
據(jù)參與該計劃的某技術人員向《臺海軍情》記者透露,此項計劃的核心部分是一種名為介電性吸波涂料的開發(fā),而目前只有美國和英國掌握了這項尖端技術。與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磁性隱形涂料相比,這種涂料具有重量輕、化學穩(wěn)定性高、耐熱性強以及吸波頻寬較大的優(yōu)點。在近三年的時間里,臺空軍以位于臺中的清泉崗基地為試驗場,在嚴格保密的條件下,漢翔公司將一架編號為0825的臺空軍AT—3噴氣式教練機作為試驗平臺試飛了40多次。據(jù)稱,使用這種涂料涂裝全機身后,AT—3自重僅增加140公斤,而被偵測發(fā)現(xiàn)距離將由35海里降為20海里,這意味著在分秒必爭的空戰(zhàn)中,臺軍戰(zhàn)機被偵測到的時間將延后44秒。
另據(jù)了解,目前在漢翔公司擔任“黑狼計劃”總設計師的人是一名由美國返臺的工程科學與應用力學博士。該人曾在美國參與了B—2以及F—117等美軍隱形戰(zhàn)機涂料技術的研制工作,具備相當?shù)碾[形技術研究經驗。而且更令臺軍歡欣鼓舞的是,在美國政府的默許下,此人在返臺時居然還帶回了一批介電性吸波涂料的樣品和技術參數(shù),這為臺軍的研制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將使其節(jié)約大量的初期研制費用和時間。
未來企圖隱形三軍
目前雖然該計劃的試驗平臺是一架常規(guī)的AT—3教練機,但野心勃勃的臺軍高層卻打著更大的如意算盤。臺軍計劃在該技術逐漸成熟后,除對空軍的二代戰(zhàn)機進行涂裝外,還將為海軍的“基德”級驅逐艦等常規(guī)水面艦只穿上隱形“外衣”,而且還將給“康定”級護衛(wèi)艦和“光華6號”等本已具有一定隱形功能的艦艇換上“新裝”。同時,在陸軍方面,不僅M—40A3主戰(zhàn)坦克和M—109A5自行火炮等重型裝備會被“涂脂抹粉”一番外,就連一些重要的地面目標,比如地庫、碉堡甚至臺軍指揮所都將被涂裝。難怪臺軍高層得意地宣稱,“如果試驗進行順利,到2008年,臺軍的飛機、艦船,包括陸軍重型裝備和地面目標,都將讓共軍摸不著方向”。
對臺軍軍力影響有限
早在1995年,臺軍就正式啟動了隱形技術開發(fā)計劃,而且還借“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寓意,將該計劃命名為“廬山計劃”。不過,從1995年至2002年底,在花費了近20億新臺幣后,“中科院”的成果卻十分有限。不僅如此,當時“廬山計劃”采用的主要技術——磁性吸波材料的水平也比較落后,據(jù)稱如果要在全機身涂裝,其飛機自重要增加1.5噸,這一重量是任何講究空中機動性能的戰(zhàn)機都無法接受的。
雖然臺軍此次推出“黑狼計劃”來取代失敗的“廬山計劃”,但據(jù)專家介紹,臺軍目前采用的介電性吸波涂料仍有較大的技術缺陷,這主要是因為該材料密度較小,涂裝厚度大,將嚴重改變機身的氣動性能。而且,該技術的水平目前也并非最尖端,英美等國家已經著手開發(fā)下一代隱形材料,即納米介電性吸波涂料,而憑借目前的技術水平,臺軍還無法達到這一目標。
來源:2月4日《環(huán)球時報》 作者:李潤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