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澤東誕辰110周年之際,央視電影頻道相繼播映了《井岡山》、《毛澤東的親家張文秋》、《毛澤東和他的兒子》、《庫爾班大叔上北京》以及歌舞劇《蝶戀花》等13部以毛澤東為主角的影片。在這些影片里,人們看到一代代藝術(shù)家孜孜不倦地用心靈與偉人對話,凝練出一個個光燦奪目的銀幕領(lǐng)袖形象。自《大河奔流》中于是之首次飾演毛澤東開始,張克瑤、王仁、古月、唐國強、王霙……這些與銀幕上的毛澤東緊緊相連的藝術(shù)家們,用他們獨到的眼光,詮釋著偉人的足跡。
神與音的張揚:張克瑤
將毛主席的形象再現(xiàn)于銀幕,電影工作者們在追求相貌和聲音的相似上下了不少功夫,有著深厚舞臺功底的張克瑤便成了當時飾演毛澤東最合適的人選。張克瑤是原西安話劇院的演員,曾在《雷雨》、《蔡文姬》、《高山下的花環(huán)》等80多部舞臺劇中擔任重要角色。1976年,張克瑤首次在話劇《西安事變》中出演了毛澤東。之后,為了更好地詮釋主席的形象,他先后數(shù)十次到延安采風、體驗生活,還曾經(jīng)背著行囊,沿著毛澤東當年轉(zhuǎn)戰(zhàn)陜北的路線,走遍了整個陜北。他在電影《風雨下鐘山》、《巍巍昆侖》、《白求恩———一個英雄的成長》;話劇《西安事變》、《毛澤東的故事》中成功地扮演了主席的形象后,卻出人意料地走到了幕后,開始通過聲音繼續(xù)塑造主席的形象。
從形似到神形兼?zhèn)洌汗旁?/b>
與張克瑤相比,古月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形似”。確切的說早在發(fā)掘張克瑤之前,《西安事變》的導演就大膽起用了非職業(yè)演員古月。因此,1981年出品的《西安事變》不僅成為古月的電影處女作,也成為第一部讓觀眾通過攝影機目睹毛澤東“廬山真面目”的影片,盡管片中主席的戲份并不多,但古月一出場就讓所有的觀眾為之嘩然。
《西安事變》之后,古月清醒地意識到,僅僅依靠形象上的酷似吸引觀眾的眼球是不夠的。因此,他翻閱大量歷史資料,也接觸了許多曾在主席身邊工作過的人。演員長期扮演一個特定的角色,必然會對角色產(chǎn)生感情。一說起毛澤東,古月就滔滔不絕,在他心目中,主席不僅是個能駕馭歷史發(fā)展走向的一代偉人,還是個重感情、懂幽默的人。截止到電影《走出西柏坡》,古月已經(jīng)在影視劇中83次扮演毛澤東,成為扮演次數(shù)最多的演員。
超越形神、提升創(chuàng)作高度:唐國強
先有張克瑤的神似,后有古月的形似,再加上王仁、王霙等人的出色表演,在常人看來,對于銀幕上的毛澤東形象的塑造似乎已經(jīng)達到了巔峰,但對更高境界有著深厚渴望的電影工作者們來說,卻是又一次藝術(shù)探險的開始。人們嘗試摒棄傳統(tǒng)的“形似與神似”的理念,試圖從表演、導演、化裝等方面的全新把握上征服觀眾。于是,有著冒險精神的導演翟俊杰在電影《長征》中力排多種異議,出人意料地起用了觀眾熟知的演員唐國強,加入到扮演毛主席的行列,讓銀幕上的毛澤東形象又一次實現(xiàn)了飛躍。
其實,唐國強當初進入八一電影制片廠時,就是作為特型演員招收的,直到1996年的電影《長征》才讓他圓了演領(lǐng)袖的夢。
有業(yè)內(nèi)人評價,唐國強扮演的毛澤東形象超越了簡單模仿和單純形神相似的境界,實現(xiàn)了“演員從塑造出發(fā),通過表演來把握角色”的高度。
青春激蕩、神形兼?zhèn)洌和?#38681;
當觀眾的思維慣式已經(jīng)把古月等演員與毛澤東劃等號時,電影人開始了新的思考,他們渴望在銀幕前呈現(xiàn)出更加鮮活、人性化的毛澤東。于是就有了激情澎湃、熱血張揚的青年演員王霙的出現(xiàn),他的嶄露頭角為多年來相對模式化的銀幕毛澤東形象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原本是中央實驗話劇院演員的王雵從22個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出演了電影《開天辟地》中的毛澤東后,改行進入了電影圈,成為《毛澤東在一九二五》、《秋收起義》、《楊開慧》、《毛主席去安源》等影片中專演青年毛澤東的“特型演員”。在飾演毛主席的演員隊伍中,王霙可以稱得上是最年輕的,同時也是近年來頗受專家和觀眾好評的,他用創(chuàng)作履行著自己的諾言———“用心去塑造主席的形象”。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朱敬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