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天安門前能喝到兩分錢一碗的大碗茶。徐建中攝
1980年,一群小孩圍住北海公園內出售糖葫蘆的食品攤。呂全成攝
在開封的一家小吃店里,廚師正在調配風味小吃。趙永琦攝
1982年,北京34,000多人參加冬儲大白菜的銷售。鄭書福攝
21世紀的北京市場蔬菜種類日益繁多。冬季里,崇文門菜市場菜攤上擺滿各種新鮮蔬菜。來源:八戒網(wǎng)
20世紀70年代,人們曾經(jīng)這樣過中秋。來源:新華網(wǎng)
1982年3月,北京東城區(qū)王瑩個體水果攤正式營業(yè)。徐建中攝
20世紀60-70年代商品短缺時期,年貨也需憑證配給。圖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山服務站的送貨車將年貨送到居民大院。來源:人民網(wǎng)
2002年春節(jié)前夕,南京中央金城倉儲超市別出心裁,在店內辦起了“年貨大街”,市民可以在此將各種傳統(tǒng)年貨一站購齊,既經(jīng)濟又方便。來源:人民網(wǎng)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飯店里吃年夜飯、擺酒宴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選擇。30年來,改變的是吃飯的場所,不變的是熱鬧喜慶的氣氛。圖為2007年,鄭州市的一家人在酒店設宴為老人賀壽。王蕾攝
隨著改革開放國門打開,洋食品開始進入中國。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北京前門設立了中國第一家分店。來源:央視國際網(wǎng)
1982年,一個寒冷的冬天,人們在上海市中心的國營南市區(qū)第72號糧店門口排隊買米。排隊的人們把凍僵的雙手塞進口袋里或縮到袖子里。隊伍很長。王文瀾攝
“民以食為天”。30年前,老百姓的這個“天”清冷寂寥,是“貧瘠的天”。改革開放30年,中國老百姓心手接天,為自己造出了一片天,云蒸霞蔚,絢麗多彩,是“富足的天”。
曾幾何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吃了嗎”,F(xiàn)在的年輕人也許體會不到這話的含義,但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的人都對此感受頗深。因為,“吃”是那時生活中的頭等大事……
入秋的一天,年逾古稀的李玉珍老人,買來滿籃菜蔬,悠閑地坐在北京團結湖公園里曬太陽。當年入秋搶著買大白菜,忙著腌白菜的事她都淡忘了。30年前,每當秋風一刮,她便早早收拾干凈大缸,手里捏著幾個錢,等著大白菜上市。那時,大米、面粉憑票證限量供應。李老太太說,那年月家家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普通人家一年到頭是咸菜,很少吃炒菜。如果誰家燉上二斤肉,那真是香透半條街,大家跟著沾光兒。
漸漸地,小區(qū)里滿街的白菜幫子不見了,而那口陪伴她多年的大缸也在搬進樓房后扔掉了。冬季里,大白菜、蘿卜和土豆不再當家她的飯桌,超市、菜市場里的新鮮蔬菜任她選購。蔬菜大棚技術興起,使蔬菜沒了“時令”一說,北方的冬季也沒了“主打菜”。
近些年,受大棚技術、南菜北運等帶動,我國蔬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據(jù)農業(yè)部資料顯示,2007年全國蔬菜播種面積2.79億畝,產量5.99億噸,人均占有量450多公斤。蔬菜生產不僅滿足了國內消費,而且擴大了出口,蔬菜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不僅如此,恩格爾系數(shù)也呈現(xiàn)下降趨勢,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公報數(shù)據(jù)顯示,2007年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shù)為43.1%,城鎮(zhèn)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shù)為36.3%。
過去只有在逢年過節(jié)或親朋好友相聚時才能下館子打牙祭的美事,如今也成了一些人家的尋常事。盡管離春節(jié)還有兩個多月,北京市豐臺區(qū)東高地社區(qū)的劉福貴已經(jīng)為年夜飯張羅上了。因為他在外地工作的兒女今年要回家過年。為了一家老少能吃上稱心的年夜飯,他煞費腦筋,不停向身邊親友同事打聽哪兒菜做得地道。這要放在30年前,他連想都不敢想,即使敢想也沒地兒吃。而今,這京城餐飲市場中西特色薈萃,品種齊全。老字號、私家菜、八大菜系、民族美食、國外餐飲爭奇斗艷,任你品嘗。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居民收入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在家吃飽,更追求外出用餐的品位和質量,在“吃”中品出“味”來。
由此也拉動了中國的餐飲業(yè)。2006年,中國餐飲消費全年零售額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345.5億元,與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增長了188倍。2007年,我國餐飲業(yè)發(fā)展邁上新臺階,全年零售額達到12352億元。
“農民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頓肉,吃起肉來專挑肥的!30歲的安徽在京打工仔蔡大保對糧票、油票沒有什么記憶,吃肉卻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過去常年粗茶淡飯,沒有油水,他飯量特別大,一頓能吃上3大碗。來北京打工10多年,經(jīng)濟條件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現(xiàn)在他的飯量降到了一小碗,肥肉也快吃不下了。
劉福貴說,在城里,過去是每頓飯要有葷菜解饞,現(xiàn)在是離不開素菜解膩。困難時期人們吃傷了的小雜糧和山野菜,又成了追求健康人們的新寵。
到了21世紀,隨著“綠色食品”理念的形成,人們的消費觀念變了,從最初的吃得飽,到后來的吃得好,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要求吃得安全、吃得營養(yǎng)。于是,家庭主婦們開始尋找健康主題:蔬菜要吃無污染的,糧食要吃當年的,魚蝦要吃活蹦亂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不僅如此,我國居民膳食結構漸趨合理。糧食、蔬菜、食油、食糖消費量有所下降,但肉、蛋、奶、水產品等具有較高質量的食品消費數(shù)量增加。
農業(yè)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禽類產品消費需求持續(xù)快速增長,我國人均禽蛋和禽肉消費量在過去10年里分別增長了51%和60%,達到人均占有22公斤和11.5公斤。禽蛋的人均消費量已經(jīng)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的平均消費水平相當。禽類產品已成為繼豬肉之后,最重要的動物蛋白源。
吃,這個曾被中國人上升到“民以食為天”高度的恒久話題,在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已變得越來越輕松了。
本版部分照片由冷霓整理(王明峰)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