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都市報》3月4日報道,數位赴京參加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的醫(yī)藥衛(wèi)生界委員2日表示:中國看病不算難,也不算貴,而是患者求醫(yī)標準過高,導致醫(yī)療資源擁擠。徐勇委員為之準備了一個“明確看病難的定義與標準”的提案。
定看病難標準不如做實事
對于“中國人看病究竟難不難、貴不貴”這一命題,不同身份和層次的人,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對于享受“公費醫(yī)療”的群體而言,確實不會有“看病貴”的感受;但對于月薪千元以下且沒有醫(yī)保的城市打工者、偏遠地區(qū)的農民而言,就算花幾十元看個感冒,恐怕也覺得貴。從這個角度來看,看病究竟貴不貴,其實更多由一個人的收入情況及其所獲得的社會保障程度所決定。
“看病難看病貴” 其實與整個社會的收入不高和醫(yī)保不濟有關,而這顯然不是醫(yī)療體制所能獨自擔當的責任。醫(yī)衛(wèi)界代表有關“中國看病不難不貴”的說法,不能掩蓋當前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與供給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所以,僅僅糾纏于“看病究竟難不難、貴不貴”這一問題,作無休止的爭論,其實意義不大。對“看病難看病貴”給出定義,確立統一標準,也不切實際。與其在這些方面費工夫,不如多關注如何讓醫(yī)療保障覆蓋更加公平和全面,如何改革現行醫(yī)療體制以讓公眾獲得更多福祉。
摘編自《成都晚報》3月4日 文/武潔
看病難不難根本無需爭論
判斷看病是不是很貴很難,沒有一個嚴格、清晰、可衡量的標準和定義可以依賴,它很大程度上在于公眾日常就醫(yī)中積累起來的印象和感受,在于一種普遍的輿論評價和集體感覺。
公眾的這種感覺是有自己理性的判斷依據的。他們是用人均醫(yī)療支出占人均收入的比例,將看病的花費與自己的收入相比,得出“看病貴看病難”之評價的。新醫(yī)改也正是以改變“看病貴和看病難”為出發(fā)點。這種現實下,再以“沒有定義和標準”來狡辯是很可笑的。
國外大醫(yī)院看病確實也很難,長時間等待看病也是現實問題。但人家有非常發(fā)達和完備的社區(qū)醫(yī)院可供選擇,可我們選擇的余地卻小得很。
作為醫(yī)療衛(wèi)生界的政協委員,站在本行業(yè)利益立場上說話無可厚非,但也不能無視這樣的客觀現實。
摘編自《西安晚報》3月4日 文/曹林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