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打工的東北姑娘孫小丹,花了兩年時間,在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律師的幫助下,最近終于獲得了工傷證。但她的用人單位卻立即申請了不服工傷認定的行政復議,孫小丹要獲得工傷待遇,還須繼續(xù)等待。但此時的她,腦部嚴重受傷,每個月需要四五千元的醫(yī)藥費,家里唯一的哥哥為她已借了十多萬元錢。
“勞動關系”得不到確認,往往成為工傷維權路上的一道攔路障。雖然新《勞動合同法》強調保障打工者的利益,要求企業(yè)和勞動者簽合同,繳納社保等保險,但在就業(yè)不太景氣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往往不肯和員工簽勞動合同,為保工作勞動者只能忍氣吞聲。另外,也有勞動者自己不愿意簽合同,認為簽了合同不自由。但沒有勞動合同,勞動者就等于失去了一道權利屏障。
維權之路漫漫,孫小丹的家人在律師的幫助下,經過勞動仲裁、一審、二審,走完了工傷認定程序的第一步,確認了勞動關系,并拿到了工傷證。但用人單位不服工傷認定的行政復議,意味著要繼續(xù)走行政復議、行政訴訟,都勝訴了,才有可能享受到工傷待遇。在正常情況下,一個工傷案件的處理程序,要達到13項,如果涉及第三人侵權,走完全部程序可能要達到1300天,甚至要走21道程序。此次國務院法制辦發(fā)布的《工傷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中,取消了“行政復議前置程序”,有關程序經過了簡化,可以節(jié)省30%的時間。但一個工傷案件,走完程序還是需要800天。
碰到重大事故,不要說800天,就是8天,甚至1天,幾個小時,生命都等不起,工傷者的親人都等不起。工傷者最需要的,是經濟的援助,和醫(yī)療的救濟,但事發(fā)后他們往往無處找到“救命錢”。在南京一家公司打工的小周,工作時不慎從樓上摔下,顱內嚴重骨折,他的父親求公司出錢救命,公司答應“幫忙”,但要求老人家寫借條,并簽字承諾事故與公司無關,周父情急之下答應了。小周是典型的工傷,但他要享受到工傷待遇,將由此變得非常艱難。
一項統(tǒng)計顯示,受工傷群體最主要的是進城務工者,以青壯年男性居多,本來在經濟上就較弱勢,往往承擔不起醫(yī)藥費之重和工傷維權之累。他們的家庭因此陷入貧困,他們的人生也因此改寫,因為拿不到錢,輕傷拖成重傷,重傷拖成死亡。
針對類似情況,應通過立法等途徑,賦予工傷認定部門確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權力,根據勞動者提供的證據,直接適用勞動部門有關勞動關系的規(guī)定。用人單位如不服,可舉證推翻。同時,工傷認定程序還須進一步縮減。當下,建議,先行墊付工傷者的醫(yī)療費用,待工傷者走完工傷認定程序再償還。一定要讓勞動者以及他們家庭的生存發(fā)展能力,得到切實的保護,這是事關社會和諧的大事。(趙紅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