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慈善作為一種觀念、一種文化,它的被尊崇,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具體說到慈善的含義,古人對慈字的釋意是:“愛出于心,恩被于物!庇矛F(xiàn)代話說就是人的一種出于愛心的利他行為。而善呢?善是惡的反面,是良知在一個人精神中的體現(xiàn)。所以,慈善也可解釋為是人的愛心與良知的結合,是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被廣泛認可的一種人類崇高的道德規(guī)范。
無論古今中外,對任何一種形態(tài)的社會而言,為了實現(xiàn)祥和穩(wěn)定,權力、法規(guī)這些強制性的社會規(guī)范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常說的依法治國,大體上就是這么一個意思。但是,保障社會健康、平穩(wěn)發(fā)展的力量,除過權力和法規(guī)以外,更有道德,直到今天,我們對以德治國這一點,不也是十分強調嗎?而慈善,則正是這種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內容。
在中國兩千多年歷史中,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學思想占了文化思想的主導地位。儒學思想當然有它糟粕的一面,但儒學思想也并非一無是處,并非沒有一點兒值得我們繼承、發(fā)展的東西。譬如,儒學思想的中心范疇就是一個仁字,這個仁字在形成我們民族文化心理、規(guī)范等人們思想行為準則方面,影響非常深遠,而這個仁字的思想內核,就是愛人之心;正是這種愛人之心,充當著支撐慈善理念、造就慈善行為的基礎。
在浩若煙海的古籍中為我的上述立論找出根據(jù)并不困難,譬如,《論語》中記載孔子的弟子樊遲向孔子請教何謂“仁”的問題,孔子就回答了兩個字:“愛人!笨鬃拥暮笫纻魅藗円捕啻螐娬{這個詞兒!抖Y記》中就有“仁者,莫大于愛心”的話,理學大師朱熹也說過:“仁心,愛人之心也!笨梢姡讶实暮诵睦斫鉃閻廴酥,并無不當之處。
當然,仁的內涵十分寬泛,但作為人際關系的一種道德準則,從一開始它就密切聯(lián)系著人們基于“愛人之心”的自覺意識。不是有“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的老話嗎?這個惻隱之心就來自人們的自覺意識,也是仁的一個基本出發(fā)點,孟子就說過:“惻隱之心,仁者端也!倍,就是出發(fā)點。孟子還說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話,這個“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在關懷痛苦方面的一種自覺的由己及人和推己及人的感情。
孔子在闡述仁時也強調了這一點,他講“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笨鬃诱f的“五者”包括恭、寬、信、敏、惠,其中的惠,就指的是“施惠于人”,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周急不繼富”。這一句話的意思是,作為一個君子,他應該做的事是周濟貧困者,而不是為富者錦上添花。通過上述的簡要分析,從仁字里引發(fā)出的惻隱之心、施惠于人、周濟貧困的種種人們的自覺意識當中,慈善之義不是被揭示得十分清楚了嗎!
兩千年來,由仁的思想所支撐和滋養(yǎng)著的慈善精神,不斷深化著人們的美好良知和善良情感,它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超越哲理范疇而廣泛進入世俗生活,深刻影響著我國兩千多年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
于是,在人們心目中,“仁人”就成了一種高境界的人格標準,“仁政”就成了人們擁戴頌揚的從政標準,“仁義”、“仁愛”就成了人們崇尚的為人處世的美德,而寓于仁之中的愛人思想,也從人們各種對善的理解出發(fā)而被賦予崇高的意義,以致許多文史典籍、文化著述、包括一些文藝作品中,都以不同的形式加以謳歌、宣揚……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睙o疑就屬于推己及人的愛人思想。還有詩人白居易“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wěn)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的詩句,也展現(xiàn)著慈善的含義。這兩首詩被人們代代傳誦,在漢文化圈里可以說是耳熟能詳,這說明“子美(杜甫)千間廈,香山(白居易)萬里裘”,已經(jīng)作為中國歷史上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慈善情懷的一種典范、一段佳話而深入人心。
在中國歷史上,那種散財濟貧的慈善家也一定不少,盡管在正史中幾乎看不到他們的姓名和事跡,但在明、清以后的許多小說中,這樣的人物和故事卻是屢見不鮮。
總之,作為一種文化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慈善在我們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如何使得這種滋潤人的心靈、保障社會在健康的狀態(tài)下平穩(wěn)發(fā)展的傳統(tǒng)文化在社會主義的今天發(fā)揚光大,則是政府、公民、尤其是慈善家應傾全力來思考和解決的一個問題。(摘自香港《大公報》;商子雍/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