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9月25日電 臺灣《聯(lián)合文學》287期刊文《自我囚禁的巨大樂趣──西方書寫空間的蛻變》,回溯了西方的書寫文化與創(chuàng)作空間的關(guān)系,原文摘編如下:
探討西洋文化,則必須回溯到希臘,早期是以口述文化為主,例如吟唱詩人荷馬一面彈奏樂器,一面敘述特洛伊戰(zhàn)爭和奧迪修斯海上漂流的故事。至于思想的交流則透過對話,比如說,公元前469年,蘇格拉底出生于希臘雅典,父親是工匠,母親則是擔任助產(chǎn)士。長大后,面對雅典和斯巴達的戰(zhàn)爭,雅典吃了敗仗,蘇格拉底開始批判當時虛偽的宗教,因此被扣上煽動年輕人的罪名,遭到當局的逮捕,最后命令他喝下毒酒。蘇格拉底鋃鐺入獄時,開始書寫作品,于是監(jiān)獄變成他的書齋;厮菸鞣皆缙诘臅鴮懳幕,監(jiān)獄無疑是書房的原型,即使現(xiàn)代專業(yè)作家的創(chuàng)作時空,在某種程度帶有短暫的“自我囚禁”。
當時,書寫的工具是蘆葦筆,墨汁是煤、水、樹脂所調(diào)制而成的,至于紙就是紙莎草紙,由埃及進口。但蘇格拉底早期并不重視書寫,因為當時習慣在廣場探討思想,傳播知識,而通過對話激蕩出智慧的火花。廣場是神殿、市公所、噴泉的所在地,同時是思想意見交流的空間。
此后的希臘羅馬就出現(xiàn)了書店,但書架擺的是一卷卷的紙莎草本。顯然,從書店的圖像可以想象當時貴族和學者作家的書房。蘇格拉底之后,思想不再是對話,而是個人的沉思、冥想。到了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書寫文化的過渡期出現(xiàn),教科書使用皮紙,但文學作品仍是紙莎草紙。接著,日耳曼民族入侵羅馬,中世紀正式登場,羊皮和小牛皮取代紙莎草紙,這一來書本的外觀開始起了變化。
中世紀的歐洲是基督教世界,教會主宰一切,閱讀跟書寫也受到教會的影響。當時流行的“斜面桌”又稱為“閱書桌”本來是擺置在教堂內(nèi)部的講壇,如圣葛雷高里。但后來個人便用來閱讀,后來則成為書桌。
在中世紀,彩飾手寫本一直是主流,版面的尺寸,字體大小、插圖完全依照個人的風格而定。除了教會的《圣經(jīng)》、時禱書之外,威尼斯和日內(nèi)瓦也出現(xiàn)私人的出版工房,平時聘請一批抄寫員以手抄的方式制作書籍。就其演變的過程而言,從中世紀到十二世紀各地教會和修道院都設立“寫本制作室”,但到了十三世紀這種寫本工房急速沒落。究其原因,都市日漸發(fā)達,而巴黎、牛津、劍橋等大學開始登場,代之而起的是,具有世俗意味的“商業(yè)寫本工房”逐漸興起。例如,伯艮地公爵曾經(jīng)造訪羅瓦澤概儺僖S工房,并訂制書籍。其實,出版工房并不是為教會服務,而是為王公貴族制作精美的“時禱集”。這種時禱集制定祈禱的時間和內(nèi)容,一開始限于貴族,但后來則擴散到民間男女。一旦大量生產(chǎn)之后,很容易被一般人所擁有,也因此個人的書房開始出現(xiàn)。
中世紀的修道院可以說是呈現(xiàn)近代書齋和出版的原型——圖書室置放書籍,寫本工房制作書籍。比如說,本篤會規(guī)定修士一天要花四個小時在回廊讀書、思考。自十三世紀以后,學問的流通從修道院轉(zhuǎn)向都市,因為大學正式登場,加上附設圖書館,而且獨立于教會和修道院之外的寫本工房又相繼亮相。
中世紀流行使用斜面桌,到了十六世紀則跟平面桌并用,而桌面所擺設的物品日漸增多,如紙、鉛筆、信紙等。此外,貴族也喜歡折迭式的移動書桌。一五二○年,德意志畫家杜勒到了尼德蘭一游,訪問了《愚人頌》作者伊拉斯謨,四年后完成了畫作“鹿特丹的伊拉斯謨”,在作品里,可以發(fā)現(xiàn)他書齋里的平面桌上加了一個小斜桌,而眼前放置一個花瓶,至于左邊則有四冊的精裝手抄本。在寫作時,他左手握著墨水瓶,右手持著孔雀毛筆。從這張畫作可以推想當時書房的情景。
書齋成為個人的孤獨空間,既可以寫作,又能夠透過想象、思考讓自己的意識悠游各地的空間。以蒙田為例,他于一五五七年擔任波爾多最高法院評定官,一五七一年退休后,隱居在自己的城堡,過著讀書和內(nèi)省的生活。就城堡內(nèi)部而言,一樓是禮拜堂,二樓是寢室,三樓則是書齋。每天一起床,向母親請安之后,便走上書房,過著孤獨的生活。他指出,整座書房位于塔樓,是圓形的空間,桌子和椅子成一直線,眼睛一轉(zhuǎn),就可以看到每一本書。蒙田深知書齋帶有憂郁的元素,處于這種空間精神充滿活力,但肉體卻失去元氣。面對這種宿命,近代人則樂此不疲。
到了十七世紀,家具邁入一個新階段,換言之,為了書房的“書桌”(writing table)開始亮相。有趣的是,法國女貴族創(chuàng)造沙龍,每個禮拜總會邀請文人藝術(shù)家來家中客廳跟來賓談文論藝。至于她們自己的閨房里,不但是化妝室,也是書房,一面照鏡子,一面寫文章。當時還誕生一位女性書信作家塞維尼夫人,她的書信集在法國文學史還占有一席之地。至于喜劇作家莫里哀更創(chuàng)作出《女學者》的戲碼。顯然,女性開始在書寫和學問的世界嶄露頭角。
此外,王公貴族也成為大搜藏家,接著圖書館也開始登場。回顧十五世紀中期,古騰堡研發(fā)一部印刷機,印制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書籍《古騰堡圣經(jīng)》。這種印刷術(shù)帶動了知識革命,同時讓書籍出版更加快速。
丹尼爾‧馬羅因為信仰新教的胡格諾教派,以致遭到法國放逐而流亡到尼德蘭。后來成為奧倫治公爵的建筑師,并于一六八九年跟瑪莉結(jié)婚后,成為英國國王,馬羅也跟著他到倫敦,并負責漢普頓園的室內(nèi)設計,他留下一幅銅版畫“圖書館的內(nèi)部”,呈現(xiàn)圖書館的內(nèi)部景象。除了一扇窗和通往隔壁房間的一道門之外,前后左右都是擺滿書籍的書架,書桌是由平面桌和斜面桌構(gòu)成的,椅子后面是壁爐,上面有一座時鐘。
十七世紀,書齋開始蛻變成近代的公共圖書館。換言之,王公貴族的私人書齋面對公眾解放,而成為公共圖書館,例如,畢業(yè)于牛津大學,后來擔任外交官的湯馬斯‧波特雷爵士的波特雷圖書館,以及巴黎馬扎然樞機主教的馬扎然圖書館。至于大英圖書館更是馳名世界,馬克思于十九世紀中期流亡到倫敦,能夠撰寫《資本論》,則不得不歸功于館內(nèi)的藏書。
從過去的貴族社會到十九世紀的市民社會,可以看到貴族的大書齋因解放而成為圖書館,這一來書籍不再是集中在少數(shù)人身上。尤其是,一八三○年以來,近代都市的興起,居住空間日漸狹小,因此到處可以看到家家戶戶的小書房。
顯然,有些人家的書房雖然無法跟圖書館相比,卻能夠發(fā)揮小學校的功用。例如,英國女小說家維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出身于書香世家,父親是名學者萊斯里•史蒂芬,曾主編《國家傳記辭典》和《五谷丘》雜志。她父親交友廣闊,許多文人學者經(jīng)常出入她的家里,因此伍爾芙從小就認識亨利•詹姆斯和喬治•梅瑞迪斯。
但她家仍秉持維多利亞傳統(tǒng):重男輕女,加上伍爾芙從小精神異常,以致沒有接受正規(guī)教育。不過,伍爾芙本身才氣縱橫,天資聰穎,透過不斷地努力,天天待在父親的書房博覽群籍。長大后,伍爾芙推出許多精彩小說,如《美麗佳人奧蘭多》、《達洛威夫人》。此外,她透過犀利的文筆在英美兩地的報章雜志撰寫書評,并探討小說創(chuàng)作和兩性關(guān)系。伍爾芙也與她先生萊歐納德合開霍格思出版社。值得一提的是,伍爾芙在五十歲時接受劍橋大學聘請,擔任克拉克講座教授,而她父親萊斯也曾榮獲此項職位。
在伍爾芙的有關(guān)兩性論述中,以《自己的房間》評價最高。過去,她分別在紐納姆藝術(shù)學校和格頓女子學院發(fā)表演說,后來,她將這兩篇論文修改后,集結(jié)成書。在書中,她探討女作家在西方歷史的處境和努力。同時,她更以自己的成長過程和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娓娓道出成為女作家的條件。她自小就有自己的書房,長大后自己因出版小說和寫書評,以至于可以請人做家事。如此一來,便有時間從容不迫地寫作。因此她指出,要當女作家,首先自己必須要有自己的書房,接著更要有錢。
至于有些作家因自己的作品大為暢銷而成為搜藏家,比如說,快要年屆知天命之年的符號學家艾可(Eco)在四十八歲那年終于可以掛上“作家”的頭銜,這要歸功于《玫瑰的名字》。他所居住的小城堡,是由耶穌會的一家學校改裝的,位于米蘭郊外的小山丘。這座城堡的龐大空間容納約四萬冊的藏書,而且大多是珍本書。當然這些的花費就是來自于優(yōu)渥的版稅。
回溯西方早期的書寫文化,監(jiān)獄無疑是書房的原型。在歷史的進程中,社會、文化、政治、經(jīng)濟的種種變化讓書齋呈現(xiàn)不同的意義。不過,有些本質(zhì)的意義,如蘇格拉底當年在獄中的寫作情景,即使現(xiàn)代專業(yè)作家埋首于書房之中,某種程度仍然帶有短暫的“自我囚禁”。(辜振豐)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