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片藍天,甚至同一所學校,但學生們因“身份”的不同,被活生生隔離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如此怪事,發(fā)生在上海市一所公立中學。
該中學用明白無誤的方式,將農民工子弟與本地生隔離。學校根據不同生源將學生分為東部、西部,本地生在東部,農民工子弟在西部,雙方各有秩序,互不往來。學校還要求西部的學生購買了和東部不一樣的新校服,這樣兩邊學生的作息和流向,便可以清清楚楚。(6月9日《南方都市報》)
在農民工子弟學校大量關停并轉并入公立學校的過程中,上海市寶山區(qū)這所公立中學表現出來的隔離圍墻,是很多吸納農民工子弟的公辦學校的側影。相似的隔離墻并不鮮見,除了不同師生群體間的“隔離和自我隔離”,還普遍表現在對教育資源的爭奪上,比如中考,將是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窄門”,甚至是不可逾越的玻璃天花板。
不能簡單認為這樣的隔離與自我隔離,是學校在有意制造歧視和不平等,造成這種隔離的根本原因,不是“出身”的不同,而是“前途命運”的不同,在“戶籍+學籍”的中考和高考制度下,外來流動人口子女面臨著“升學無望”的制度性困境,流動人口子女及其家長無能為力,老師和學校也無能為力。
而在升學率的指揮棒下,城市公立學校有意無意“放棄”外來流動人口子女,專心致志“培養(yǎng)”本地生,就成了符合教師和學校利益最大化的自然選擇。于是,“被拋棄和自我拋棄的那部分”,自然而然成了“成績差,又會搶錢打人,跟他們交往出了事學校不負責任”的另類群體,進一步加深隔離與排斥。
但是,雖然造成歧視的根子在應試教育評價體系和以戶籍為依據的升學制度,但上海這所公立中學的做法仍讓人心寒,因為他們在原有的升學歧視基礎上“變本加厲”,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離與冷漠———
添置的新課桌椅被搬到了東樓,舊的換下來搬到西樓;學校的評比和獎學金,西部學生都被排除在外;學校的活動場地設施都要讓東部的學生優(yōu)先使用;對西部學生,學校還有出校門后50米內不能停留的規(guī)定,并禁止在這個區(qū)域內買東西;兩邊的班主任和老師都叮囑自己的學生不要越界,東部和西部的學生如果互相交往都會受到處分……
在很多國家和地區(qū),有學生免費營養(yǎng)餐和免費校服制度,為的是消除人與人之間與生俱來的不平等,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健康的身體,并且通過一樣的校服,將人與人之間不同的身份與背景“抹平”,至少是在學校的環(huán)境里,給孩子們人人平等的感覺。
學校是維護社會自由、平等、和諧的重要力量,也是反思社會不公正的重要思想策源地。然而,透過上海的這個個案可以發(fā)現,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制造隔離墻、制造不平等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論是流動人口子女受到的不平等待遇,還是高校招生名額分配高度向發(fā)達地區(qū)傾斜、向高校所在地“諂媚”的“馬太效應”等,都暴露了這一點。
“最大的失誤是教育的失誤,最大的不公是教育的不公。”學校設“隔離圍墻”是教育的恥辱。面對這種公辦學校公然歧視弱者的現象,教育界和全社會該徹底反省了。
參與互動(0) | 【編輯:劉羨】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