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慈善也要講“效率”,指的是慈善機構在開展工作時,不但要重視社會效益,還要努力使社會效益最大化。
談起慈善,人們第一想到的就是這是公益事業(yè),應該追求社會效益,但做慈善是不是也要像企業(yè)經(jīng)營那樣考慮“效益最大化”,很少有人去想。慈善機構募集到的資源,相對于等待援助的困難人員,始終是不成比例的,錢與物永遠不夠;因此如何讓有限的慈善資源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理論話題和實踐課題。
如何讓“不適用”物資變?yōu)檫m用
要提高慈善運作的社會效益,首先需要拓展慈善資源的來源。對這一點,沒有人會不贊同,應該盡量多宣傳、多動員、多募集?涩F(xiàn)實中常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方面不斷募捐卻所得不多,一方面又將許多送上門來的資源拒之門外。比如,許多慈善活動的募集物品都比較單一,最好是捐錢,棉被、衣物、書籍、學習用品和玩具也歡迎,但最好是新的,可以直接運去給困難人員;但二手物品,從家具到家電到舊服裝到生活小用品,一般都不討慈善機構喜歡,因為維修、清洗和消毒費事費錢,安全也讓人擔心,何況不少物品也不適合送給困難人員,它們不屬于生活必需品,甚至過于“奢華”。結果,每年都有總量不小的捐贈物品或者被拒絕,或者經(jīng)處理后銷售變現(xiàn),但價格過于低廉。這樣,一邊是許多困難人員未能得到充分援助,一邊是相當數(shù)量的資源流失,令人惋惜。我們能否找到某種辦法,讓“不適用”的物資變?yōu)檫m用的物資呢?
我在英國訪問時,看到街上有不少慈善商店,還是連鎖的,里面有各種物品出售,從服裝到家電到生活小用品都有,全都是募捐來的,銷售所得用于資助困難人員。我見到柜子里陳列著一個紀念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結婚的杯子,同普通漱口杯相似,但要價10英鎊。這個杯子的價值在于“紀念意義”,不屬于人的基本需求范圍,送給困難人員不符合慈善原則;但要是把它賣了10英鎊,用這些錢去買10個普通杯子,可以滿足10個困難人員的需求——這不就提高慈善的效率了嗎?
同樣道理,如果我們有辦法接受市民和機構的各種各類捐贈,將其中適合于困難人員的部分物品分發(fā)之后,再以各種方式“變現(xiàn)”其他物品的價值,就可以大大豐富捐贈資源的來源,增強慈善的實力,進而提高工作成效。
如何延長“慈善鏈”形成“正反饋”
提高績效,還可以從延長“慈善鏈”著手,F(xiàn)在一些慈善機構在發(fā)放捐贈物品時,常常直接發(fā)到困難人員手里就算完成工作,整個程序很短,里面環(huán)節(jié)不多。詢問之下,工作人員往往會解釋:“這樣做簡單,不費事,省時省力。”其實,做慈善同做企業(yè)一樣,“利潤”主要來自“不省事”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所謂“附加值”是在一個個環(huán)節(jié)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
比如,現(xiàn)在高校都比較注意照顧困難學生,他們?nèi)雽W時可以得到“大禮包”,里面基本生活用品都全了,平時有需要,則可以到慈善超市或愛心屋領取衣服等必需品。這沒什么不對,但仔細分析,身強力壯有知識的大學生,同老弱病殘人員有根本不同。如果在給予適當資助的同時,讓他們貢獻自己的資源,如時間、智力和體力,就可以使其他困難人員得到幫助,從而擴大慈善的惠及面。上海有的高校在資助困難學生時,要求他們?yōu)樯鐓^(qū)困難家庭的孩子提供家教,這樣的活動既提升了他們的精神境界,也深受社區(qū)歡迎,許多居民受到感動,更積極地為貧困學生和其他困難群體捐錢捐物,由此形成了“正反饋”——能夠帶動更多人員、募集更多資源、惠及更多困難人員,大大提高社會效益。
現(xiàn)代慈善中的“社會企業(yè)”值得研究
我們常常把慈善機構與企業(yè)對立起來,前者是非營利的,后者是圍著利潤轉(zhuǎn)的。其實,慈善機構的“非營利”,只是指經(jīng)營所得不能放進運作者個人的錢包,并沒有要求所有項目都得“賠錢”,任何非營利機構都得一個子兒不剩,把錢全送掉。個人不能營利,慈善機構卻完全可以也應該有盈余,否則自己養(yǎng)不活自己的機構只會越辦越少,關鍵是盈余必須用在困難人員身上或用于為困難人員服務的設施等方面。將宗旨上的不營利和經(jīng)營上的有效率如此結合,就形成了現(xiàn)代慈善中的“社會企業(yè)”,即以企業(yè)化經(jīng)營方式來實現(xiàn)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組織機構。
社會效益來自于慈善工作者特有的價值觀,績效最大化則需要專業(yè)的經(jīng)營和管理,因此,在“社會企業(yè)”的團隊中,自然出現(xiàn)了兩類人:面向市場招聘的經(jīng)營者和主要以價值觀為動力的工作人員。前者可以享受同業(yè)績掛鉤的收入,后者雖然也拿報酬,但往往低于同等人才同等付出的市場價格。經(jīng)營者和工作人員的收入差距,恰好從成本與收益兩個方面,為慈善機構的社會效益最大化分別作出了貢獻:工作人員出于其價值觀,愿意接受較低收入,從而明顯降低了機構的人力成本;而經(jīng)營者以其超出收入的績效,增加了機構的收益,這一增一減的合力,促成了“社會企業(yè)”在社會效益上更佳的“投入產(chǎn)出比”。
中國全面開展慈善的時間還不長,我們據(jù)以推動這項崇高事業(yè)的理念和做法,有許多是過去傳承下來的,甚至相當粗疏和粗放。這就有必要了解和研究當今世界的慈善理論和實踐,從中找到足資借鑒的經(jīng)驗,吐故納新,裁彎取直,讓中國的慈善事業(yè)發(fā)展得更順暢更有成果。(顧駿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