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這件事對我們的啟發(fā)是什么,因為我們知道這一個社會,必須讓生活在底層的人們不斷地向上走,這樣才有這樣的希望。
白巖松:
這就是我剛才說的,《解放日報》有對這個事件的四句話的評論,這件事情發(fā)生了之后,證明了這樣四點:
第一,年輕人對學問的執(zhí)著,蔡偉,即使日子多么苦,堅持在做這方面研究,古文字的領域沒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忍耐,甚至好奇,甚至著迷是不可能做出他現在的成就。
第二,一門學科無盡的魅力。古文字現在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這是一個什么學問呢?
第三,一位學者惜才的慧眼。這就是裘教授有自主招生權了,我要招這么一個三輪車夫,一個年輕人。
第四,一所大學開放的心胸,復旦大學融通然后批準了。
我覺得還要加一句話,它代表了一個社會,讓那些遇到挫折還堅持自己夢想的人有夢想成真的可能,但是不鼓掌,為什么?太少了,這只是特例,我們現在還有無數的政策決定了他們實現不了自己的夢想,如果要是沒有自主招生,我們現在依然有碩士,同等學歷,就不可以報考博士,所以白巖松是不可能成為博士的,我也是成不了,跟蔡偉一樣,因為外語不好,你就考不了研究生,然后你就考不了博士,等等,我們很多人都遇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它使我們很多的階層無法扭轉,命運無法改變,我覺得一個好的社會一定要讓人的夢想有夢想成真的可能,這樣他才在絕望和逆境的時候有繼續(xù)堅持下去的勇氣。
主持人:
在這個勞動節(jié)之前,當我們看到曾經是勞動者的蔡偉,能夠有今天這樣命運的轉變的時候,會給更多的像他一樣的勞動者提供什么樣的機會?
白巖松:
沒錯,希望是社會當中最重要的東西,只有希望才可以讓人有夢想,如果蔡偉不這么執(zhí)著,他也像很多人一樣,也許有很多人像蔡偉一樣執(zhí)著,但是當看到,我不可能再往上走了,因為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就迅速由希望變成絕望,他就離開了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那么我們會失去多少人才,別忘了,復旦大學在1978年的時候,現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的葛劍雄,著名的學者、教授,咱們都連過線,1978年報考博士的時候是一個高中畢業(yè)生。但是后來他考了第一名,成了博士,現在大家都知道這是大學者,但是大家都覺得,在那樣一個1978年的時候好像一切正常,我就納悶了,是,那個時候是因為撥亂反正,為什么到現在一切順利的時候,反而變得這么艱難了呢?誰來回答我這個問題?
主持人:
我覺得今天蔡偉這件事,我們從蔡偉身上看到了希望,雖然他是一個個案,但是希望以后這樣是一個常規(guī)。
白巖松:
沒錯,在勞動節(jié)馬上就要到來的時候,《新聞1+1》也要僅僅以個人的角度對所有勞動著的人們致以節(jié)日的快樂,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讓所有的勞動者都知道,在這樣一個社會,在這樣一個時代里面,只要自己勞動,不管是在舞臺上,還是在蹬三輪車的時候,還是在哪里,都有可能使自己發(fā)生命運的轉變,使自己得到社會的尊重,使自己勞動的價值最大化。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