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萌:就是在松山。
方軍:就是在松山,我采訪他的時候他90歲,他跟我說,他說我再也不愿意回憶那段情景了,我希望這段歷史永遠在我心目中忘卻掉,當時這面山和這面山上很多的暗堡,等中國軍隊沖到跟前了,不知道敵人在哪兒,敵人把那些暗堡門打開,所以我覺得《我的團長我的團》里面有很多情景就像松山戰(zhàn)役,他說他的一個營六百多人,就看著在那兒死,沒有辦法。有這樣一個老人,他叫吳昌岌,這個吳昌顯在北京通縣上學,盧溝橋事變以后,他到黃埔軍校去念書,到黃埔軍校以后他就隨著中國軍隊一直打到滇西,作為中國遠征軍的一員,他的團打松山的時候,五百多人都死了,傷一千多人,所以這個老人他就說,他永遠不回來了,他要永遠跟著他的士兵,他是團參謀長。
李小萌:他是哪里人?
方軍:他老家是山東人,他爸爸帶著他又去過河南,他上學的時候是在北京通縣上學,是這樣一個老人,說一口的北京話。很多人是他的下級,都犧牲在那兒了,他放不下這些人。
李小萌:當您采訪這些算是戰(zhàn)爭幸存者的時候,看到他們現實生活中的處境,對您有什么觸動嗎?
方軍:我覺得他們現在很多士兵生活都非常貧困,你們想象不到,他每天用一個大鐵鍋煮兩個老玉米,鐵鍋邊上都是銹,上午吃一個老玉米,下午吃一個,所以我跟這些老兵在一起有的時候心里非常難過。像2003年我寫了一篇文章,叫《騰沖抗戰(zhàn)的最后62個老兵》,我跟他們一起去國殤墓園去獻花,這些老兵折胳膊斷腿,但是他們互相攙扶著,不讓人家扶,要自己走到戰(zhàn)友的墓碑前面去。
李小萌:每個人腰板其實都挺直的,您看第一位,昂首挺胸的,雖然是白胡子了,拄著拐杖。
方軍:是,而且他們在墓碑前高呼三個口號,一個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萬歲,一個是為國家犧牲的軍人們萬歲,還有就是中華民族萬歲。剛才說這些老兵,2003年他們是最后的62個人,到現在還剩12個人,50個人都故去了。
1942年3月至1945年3月,應英軍邀請,為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滇西投入兵力約40萬,實現了保衛(wèi)海外運送援華物資惟一通道——滇緬公路的戰(zhàn)略目標,揭開了正面戰(zhàn)場的反攻序幕。為此,中國遠征軍犧牲官兵約20萬。
李小萌:這么短短幾年當中。
方軍:像這個老人也去世了。
李小萌:哪一年?
方軍:他是兩年前去世的,到現在他還沒有墓碑,張家福老人跟您講述過去的歷史,他也會要講講現在他的處境。
李小萌:他是平和的嗎?他有什么愿望還沒有達成嗎?
方軍:不是物質上的,物質上的那些好像還不是特別重要,但是精神上他們希望更多的人不要忘記他們。
李小萌:想起中國遠征軍在不管是在云南還是在緬甸抗戰(zhàn),您腦海里浮現的是怎么樣一種圖景?
方軍:不能說他們是最慘烈的,因為我采訪的親歷過戰(zhàn)爭的十種人,都是慘烈的,都是充滿了悲傷,充滿了血和淚。我不停地采訪,我覺得我不能停下來,要寫放在以后再寫,因為他們很多人都是八九十歲,如果我稍微放松一下,我覺得這一兩年吧,就應該是口述史最后的機會了。如果要是研究抗戰(zhàn)史,任何戰(zhàn)爭博物館都有三點,叫人證、物證、口述史,缺了一樣就沒有生命力。
李小萌:我看了您的個人經歷,我有一點非常感興趣,您的父親、伯父、叔父都是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伯父、叔父都是被侵華日軍殺害的。家里有這樣的歷史,而您在成年之后自己去學了日語,又到日本去工作,現在研究抗日戰(zhàn)爭,同時還有很多日本老兵的朋友,所以我很好奇的是您究竟是怎么樣看待這段歷史的呢?
方軍:戰(zhàn)爭已經過去64年了,因為我在日本待了很多年,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更平和地看待這段歷史,不管中國人也好,日本人也好,首先我覺得中國人應該尊重自己,應該尊重自己,像這次《我的團長我的團》,我認為就是尊重自己的開始,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臺兒莊戰(zhàn)役,我覺得中國人也好,日本人也好,不斷地總結戰(zhàn)爭過去發(fā)生的事情,不斷地改變自己、修正自己,讓世界各國都沿著一條和平的路走下去,這是非常好的。我是覺得將來的人,將來的中日關系應該盡可能地避免戰(zhàn)爭,但是應該更多地總結過去中國人為國家流血犧牲的這些事實,就是應該先尊重自己。我們中國那么多的好男兒,為了國家,為了民族流血犧牲,應該把他們記錄下來,我認為這是尊重自己的開始。
李小萌:在了解戰(zhàn)爭和寫戰(zhàn)爭的這個過程中,其實作為作者的心靈也在受到戰(zhàn)爭的一種摧殘我覺得,因為你要去想那個血腥,去體會當時人們的心情,但同時你要為了希望和光明去寫作,您怎么去面對這種掙扎呢?
方軍:我1984年在日本讀賣新聞北京分社工作,我給日本記者當秘書,所以我的很多采訪,包括我的寫作,我覺得很多東西都受他們的傳染,日本記者的工作狀態(tài)是什么狀態(tài)?就是記錄,毫不評說,也不大投入感情,他把真實的東西記錄下來,把這些故事留給其他人,可能是我跟他們工作時間太長。
李小萌:控制住,為了自己為了能夠走得長遠,不要過多地投入感情在一個點上,在一個事兒上是吧,有沒有失控的時候?
方軍:有,很多時候,像我在云南采訪的時候,有一個軍醫(yī),他叫李直,他是個少校,我去了以后他給我講中國遠征軍的故事,像這就是李直,這是這些騰沖抗戰(zhàn)最后的62個老兵,這是國殤墓園上面所有的墓碑,八千多個墓碑,我的天,可不得了。這個李直是個少校,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是什么故事呢?他就說打騰沖戰(zhàn)役的時候,很多傷員,這些傷員腿都被打折了,他給包扎了以后,這些人爬著再爬回前線,而且很多傷員抬下來之后,很多華僑、中國人,大家互相下跪,要爭這個抬擔架的機會,當時中國遠征軍大反攻的時候就是這種情景,它和抗戰(zhàn)初期,中國軍隊大量逃跑,像9.18事變,才五千日本兵,22萬關東軍,就是中國的東北軍撤回關內,像盧溝橋事變才一萬日本兵,居然打得29軍十萬人在這兒,撤退。到滇西抗戰(zhàn)這種反攻的時候已經永遠不在了,所以你問我難受的時候,就是他給我講故事的時候,院子里鮮花盛開,那種香氣沁人心脾,等我再去的時候他已經去世了,所以寶山電視臺很多記者都說李直上校已經去世了,我說我還要去看看他,我到他們家門口的時候,就看見那些樹上的那些花已經凋零了,院子里沒有生氣,但是我就站在門口敲門,不斷地敲門,我想李直少校一定能體驗到北京人來看他,而且這么多人還在關心他。所以我在李直家不斷地敲門,等我回頭的時候我看見寶山電視臺的幾個記者站在我身后,他們都掉下了眼淚。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