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4月2日24時到了,年收入超過12萬元的成功或不成功人士自行納稅申報的大限到了。
在這個日子之前,擰巴的日子忐忑著。睜眼閉眼思考了4個多月,報,還是不報?逃,如何逃?
4月13日,國家稅務總局公布,到期申報人數為1628706人,與目前稅務機關按建檔情況估計的應申報人數比較接近。但有些地區(qū),最終申報數量與稅務部門實際掌握的情況相比,差距還不小。
對于一項新制度,從制定、發(fā)布到實施截止,大多數人,包括涉及和不涉及這項制度的人,都表現了極大的關注。但稀奇的是,很多人從一開始就不相信,或不準備遵從這項制度。
這個故事還沒有完,但已生出許多議論和疑問。
其一,個稅起征點上調到1600元,為何有人還不滿意
在實施12萬元自行申報之前,個稅調整的一大動作是,2005年10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議案,個稅起征點由800元上調到1600元,北京市為1500元。當時,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告訴大家,工薪階層納稅面將從60%降至26%,而國家將減收280億元。
800元的起征點已經持續(xù)了25年,這令許多保姆都進入納個稅行列。實際上,此次減收只占當年財政收入的1/100。并且,個稅減收應會刺激消費,從而促進營業(yè)稅、增值稅的增長,大賬還是劃算的。
盡管政府似有割肉的義舉,但一些有識之士還是不夠厚道。
有論者童大煥稱:2000年國家財政收入是1.3億元,2004年上升到2.6億元,4年財政收入翻了一番。而工資占GDP的比例,1989年是16%,2003年則下降到12%。與之對比,工薪階層負擔的個稅卻成為1994年以來增長最快的稅種,平均增幅高達48%,遠高于GDP的9%的平均增長率。
童還比照香港:2005年香港個稅免稅額是10萬港元(按年申報),已婚人士為20萬港元。此外,對供養(yǎng)老人、傷殘受養(yǎng)人等都有幾萬元的額外免稅額,對購買房屋等還實行個稅返還措施。港人人均月收入約是內地的10倍,而且社會保障體系健全,月入1萬元才少量納稅,我們月入1500元就征稅,未免苛刻。
個人所得稅在國家稅收中不是支柱稅種,只占到第四、第五的位置,但在公眾中引起的躁動卻是大的。
其二,為何圈定12萬元這個申報點
在公開報道中,只發(fā)現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李煒光對這個問題有正面解釋。不知李教授是否參與了12萬元申報制度的制訂。
李教授解釋道:根據比較普遍接受的看法,所謂高收入者,應該是人均收入的10倍。北京市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8800多元,這樣,12萬元的富人標準也不大離譜。這可能是個粗略計算出來的數字,目的是讓稅務部門有一個查詢依據,應該是這樣吧。
有學者認為,12萬這個起點顯然太僵化。事實是,很多國家富人自行申報是沒有統一標準的,比如美國,常規(guī)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隨著納稅人的申報狀態(tài)、家庭結構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有5種申報狀態(tài),即單身申報、夫妻聯合申報、喪偶家庭申報、夫妻單獨申報和戶主申報。
學者說得不錯。但在中國,隨便哪一種,要想搞清真正收入都是美好的愿望。于是才有銀行開戶實名制,從基礎做起。但基礎還沒建好,又要緊忙著再上一層樓,只好先弄個12萬元,武斷了?僵化了?先干起來再說,聊勝于無。
其三,稅收高歌猛進13年,為何還在頻出征稅手段
2005年1月17日,國家稅務總局宣布,2005年共入庫稅收30866億元,這還不包括關稅和農業(yè)稅收入。
1993年我國政府財政收入只有4349億元,自1994年實施分稅制便以每年1000億元的增量前進,1999年突破1萬億元,到2003年突破2萬億元用了5年,而后突破3萬億元卻只用了2年,2006年接近4萬億元。
一個國家在稅收制度沒有發(fā)生大調整的背景下,稅收收入能保持長達13年的持續(xù)高速增長,簡直是個奇跡。但有關部門要花力氣對公眾解釋,稅收收入增幅超過GDP近3倍,是不是合理?會不會影響經濟的正常發(fā)展?
有一種解釋:以前稅收監(jiān)管不嚴,偷漏稅嚴重,今日稅收大幅增加,是補過去的課?蔀槭裁囱a了10年的課,還沒補完,而是一再創(chuàng)紀錄?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高培勇說:1994年設計稅制時,一是為控制通貨膨脹,一是為解決中央政府缺錢的困境,而當時稅收征收水平低,于是采用了“寬打窄用”的路數。寬稅基、高稅率——只想收5000億元的稅,但稅制的架子卻做的能容納10000億元。
在稅收制度沒有大的改動之前,12萬元申報制度之類的征收手段卻一再出臺,這對國家、對社會、對公民利弊如何?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