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世界上的第一粒米”,承載文明意義幾何?
(東西問)“世界上的第一粒米”,承載文明意義幾何?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世界上的第一粒米”,承載文明意義幾何?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倪偉
水稻和麥子等植物的耕種和馴化,是人類文明起源的關鍵一步。在國家博物館“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展廳正中央,陳列著一粒炭化的稻米。在放大鏡和燈光下,其表面呈現(xiàn)出斑駁的焦黃色。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一粒馴化稻米,也是全球最早的一粒米,距今已將近1萬年。近日,“東西問”采訪相關專家,嘗試連綴起“世界上第一粒米”所承載的文明意義。
1萬年前,水稻和麥子等植物相繼被人類耕種和馴化,讓人類終于可以儲存下食物,不用逐水草而居,進而催生了定居社會,開啟了新石器時代,邁出人類文明起源的關鍵一步。全球現(xiàn)存最早的稻作農業(yè)遺存,位于浙江省上山遺址群。
根據(jù)地層學、類型學分析,結合碳十四年代測定,以稻作起源為特點的上山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是1萬年前后,中期是9000年前后,晚期為8500年前后。因為這里出現(xiàn)了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定居遺跡,考古學家嚴文明將上山遺址稱為“遠古中華第一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其題詞“萬年上山,世界稻源”。
東亞大陸第一縷炊煙
2000年9月,浙江省的一支考古隊在浦江縣發(fā)現(xiàn)了一處良渚文化的墓葬。
這是“上山”這個小地名進入考古史的一刻??脊湃藛T很快發(fā)現(xiàn),這里埋藏著遠遠早于良渚文化的陌生遺跡。次年,他們清理出一個11米長、6米寬、由三列柱洞構成的結構較完整的建筑基礎,接著,體積龐大的礪石、大口盆陶器等陸續(xù)出土,大口盆內部還殘留著一些稻殼。
后來的研究證明,上山文化的陶器是中國也是全球最早的彩陶,這些建筑基址是中國最早的村落,而星星點點的稻谷、稻殼等遺物,則是世界上最早種植、馴化水稻的證據(jù)。
在上山遺址出土的稻遺存中,考古人員分析出了小穗軸的殘體。小穗軸是判斷栽培稻和野生稻的依據(jù),這些小穗軸既有栽培的特征,也保留著野生特征,可見處在稻馴化的初期階段。
陶器的胎土中摻雜著稻殼、稻葉、稻穗和植物莖稈,因此也被稱為夾炭陶。上山早期絕大多數(shù)夾炭陶,都摻拌了密密麻麻的碎稻殼——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礱糠,即脫粒取米后的碎殼。人們有意識地在食用稻米之后,將這些稻的殘余物羼合在陶土中制作陶器。
“最早的浙江人”、鼓腹罐與酒
從2000年至今,浙江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20處上山文化的遺存,更多前所未見的遺物浮出地表。
國博展廳里,一具完整的人骨躺在復原墓中,墓主人曲身側臥,腹前隨葬著一只紅色陶罐。2019年,義烏橋頭遺址發(fā)現(xiàn)了兩座上山文化晚期的墓葬,出土的兩具人骨,被稱為“最早的浙江人”。
在離這位浙江先民不遠的陶壺中,研究人員檢測出了一種加熱產生的糊化淀粉,與低溫發(fā)酵的特征相符,而低溫發(fā)酵是釀酒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說,這或許是中國最早的釀酒的證據(jù)。
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教授劉莉注意到上山文化出土的小口鼓腹罐。她說,小口鼓腹罐是中國南北方都有的一種古老器皿,上山文化中的這些是最早的。黃河流域至少五個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小口鼓腹罐,經(jīng)科學檢測,確認都是釀酒器。
“這種器形顯然是和釀酒有直接的關系?!眲⒗蛘f,橋頭遺址的陶器里還發(fā)現(xiàn)了霉菌和酵母,一些特殊的霉菌是專門用于釀酒的,是制麯中非常重要的微生物,“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用麯來釀酒的方法也是在上山文化開始的”。
一個時代的真正開始:走出洞穴,馴化水稻
源自西亞的大麥和小麥,中南美洲的玉米和東亞的水稻,是世界三大農業(yè)起源。從全球來看,世界上主要栽培作物的馴化時間,大多都起始于距今1萬年前后——這與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的全球氣候變化直接相關。
全新世時期從11700年前持續(xù)至今。在之前的更新世時期,有冰期與較溫暖的間冰期的交替,人類進化并走向世界各地,以狩獵者和采集者的身份小群體生存。到了全新世,世界上幾個地方都發(fā)生了一次躍進:人類開始種植植物,生產更多的食物并全年儲存,這讓他們不必到處遷徙,從而進入定居時代,農業(yè)社會也由此產生。
據(jù)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學院教授、國際知名植物考古學家傅稻鐮(Dorian Q Fuller)介紹,考古學家已在全球大約20個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種植植物的最早證據(jù),靠近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南部邊緣的上山文化是其中之一。
在中國,目前有四個地方發(fā)現(xiàn)了萬年之前的稻遺存:江西萬年縣的仙人洞遺址和吊桶環(huán)遺址、湖南道縣的玉蟾巖遺址,以及浙江浦江縣的上山遺址。仙人洞、吊桶環(huán)和玉蟾巖都是洞穴遺址,食用的還是野生稻;而上山遺址是露天遺址,說明上山先民已經(jīng)走出洞穴,進入季節(jié)性半定居狀態(tài),并且開始耕種和馴化水稻。
“目前中國稻作農業(yè)的源頭只能追溯到上山文化,只有上山文化給我們提供了充足的人類耕種行為的考古證據(jù)?!敝袊鐣茖W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指出,比如,一整套農業(yè)生產工具:疑似收割工具的石鐮,加工稻米的石磨盤、石磨棒,石斧、石錛可能與刀耕火種有關;陶器則意味著人類開始蒸煮稻米,甚至釀酒等等。
“上山稻作包括了栽培、收割、加工、碾磨的一系列證據(jù),一種嶄新的農耕行為體系已經(jīng)初步形成?!鄙仙竭z址發(fā)現(xiàn)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說,上山人已走出洞穴定居,這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真正開始。
不過,上山人早期耕種的區(qū)域還沒有找到?!拔覀冊凇迩f’里找到了稻,但是還沒有找到‘稻田’”,蔣樂平推測,由于上山文化遺址都在三到五米的臺地上,而稻田很有可能處于遺址外圍地勢較低的平緩地帶,尋找當時的耕作區(qū),是最大的未解之謎。
對于稻作農業(yè)的起源,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陳星燦則提出,也許還有更早的源頭,只是暫未發(fā)現(xiàn)。目前上山文化的20個遺址大都分布在金衢盆地,約3000平方公里范圍內。經(jīng)過更多的考古工作,在金衢盆地內部和外部都可能發(fā)現(xiàn)更多遺址。
“但目前來說我們最肯定的、考古證據(jù)最充足的當然是這個地區(qū):上山遺址和上山遺址周圍的聚落。毫無疑問,它是目前我們知道的最早的定居社會?!标愋菭N說。
探究農業(yè)起源的意義遠在農業(yè)之外
從萬年前起源,走到距今8000年前后,是農業(yè)起源的關鍵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說,這一階段常年定居村落出現(xiàn),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農耕生產和家畜飼養(yǎng)。
漫長的稻作農業(yè)起源過程終于宣告完成,是在距今5200年至4300年間的良渚文化時期。
良渚文化遺址分布在環(huán)太湖地區(qū),這一時期人口大幅度增長,建成了規(guī)模宏偉的良渚古城和大型水利工程。
“一個距今5000年前的區(qū)域性古代社會群體,竟然有如此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抽調大量勞動力從事與基本生活資料生產無關的勞役,反映出當時的稻作農業(yè)生產已經(jīng)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壁w志軍說,由于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增加,僅需要投入部分社會成員從事農業(yè)生產,就可為全社會提供充足的糧食。
在中國北方,北京門頭溝的東胡林遺址與上山文化幾乎同期。東胡林人吃的不是稻米,而是粟,也就是小米。東胡林遺址出土了少量的炭化粟粒,很可能已開始耕種小米。距今4000年前后,小麥傳入中國,憑借其優(yōu)良的高產品質,逐步成為北方旱作農業(yè)的主體農作物,從此奠定了延續(xù)至今的“南稻北麥”格局。
對農業(yè)起源的探究,意義遠在農業(yè)之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向明說,農業(yè)起源和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以粟作農業(yè)和稻作農業(yè)為例,水稻在灌溉、水利、水管理等方面比黍粟復雜得多,因此稻作對自然的依賴性更強,對社會組織復雜性的要求也更高。不同的農業(yè)形態(tài)還會影響到古代的宗教信仰、觀念乃至美術等等方面,在這方面,未來還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10日 18:39:24
- 2025年01月10日 15:01:14
- 2025年01月10日 14:56:16
- 2025年01月10日 10:12:26
- 2025年01月10日 08:50:26
- 2025年01月10日 07:21:31
- 2025年01月09日 17:01:41
- 2025年01月09日 16:55:10
- 2025年01月09日 15:43:08
- 2025年01月09日 1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