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市長 張劍飛
張劍飛:不要人水爭地。有一句話,“不給洪水以出路,它就不給你生路”。
國內一些江河堤防開始出現決口、潰堤,一定程度上和洪水的高度有關,采訪中,張登武告訴記者,為了擴大農田,湖南省很多的河流都人為的拉直了,這也是造成洪水水位越來越高的原因之一。張登武告訴記者,長沙有一條聞名全國的瀏陽河,在膾炙人口的歌曲《瀏陽河》中,明確唱出了它有9道灣,但現在,這條河流只剩下三道灣了,其余的6道彎都被人為的拉直了。
湖南長沙縣水利局副局長 張登武
張登武:我們的瀏陽河,我們原來是九道彎,現在通過裁彎取直以后,現在我們只有三道灣了,從防洪的角度來說,我們原來水該呆的地方現在水不能呆了,所以上游一遇到強降雨、遇到洪水的時候,我們的水沒地方呆了,只能夠約束在窄窄的河道里面,水位就抬高了。所以我們就要加大堤防的建設,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財力、物力來加固這個堤防。
此外,張登武還告訴記者,河道改直不僅會提高洪水水位,同時,通過河道改直,把以前的濕地、湖泊改造成農田后,更造成了洪水沒有地方可去。
湖南長沙縣水利局副局長 張登武
記者:綠色的區(qū)域,以前都是洪水來的時候洪水呆的地方,但是這些地方被開墾為農田了,為了使這個地方能夠產生糧食,所以我們修了很高的堤岸,堤防就越修越高,所以水就不能再進入這些地區(qū)了,它就沒有地方呆了,只能通過河道往下流,這樣就造成了河道的水越漲越高
張登武:水越漲越高,堤就越修越高,就這個邏輯關系嘛。不然的話,它就淹掉這些農田嘛,淹掉我們這些城市和集鎮(zhèn)。
在撈刀河的干流的現場,張登武告訴記者,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段圓弧形的河流就是撈刀河的故道,這樣天然形成的彎彎曲曲的河道對防洪有著很好的作用。
湖南長沙縣水利局副局長 張登武
張登武:在防汛的時候,它彎彎曲曲的河道長一些,容納水體的容量要大一些。然后因為這個河道是彎曲的,它的流程長一些,所以它的流速就緩一些,給這個堤岸的沖刷和防汛的壓力就會輕的多。
雖然彎彎曲曲的河道有利于防洪,但遺憾的是,這條河道卻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人為的拉直了,在這段撈刀河的干流,記者看到,當時就是新修了這段大堤,把河道人為的改成了筆直的。而這么做的原因,就是要圈出大量的耕地種糧食。
記者:你覺得修(新大堤)好,還是不修好?
農民:修了肯定好,因為糧食我們可以增收了,對老百姓還是有好處。
拉直后的河流也直接導致了洪水水位更高。舉例來說,假如一個彎彎曲曲的河流,河道面積是10萬畝,靜態(tài)情況下,即使上游帶來一億立方米的洪水,也只能會抬高水位1.5米,但是一旦河道被拉直以后,它的長度被縮短,河道面積縮小一半的話,同樣1億立方米的洪水就要增高3米的洪峰水位。
湖南長沙縣水利局副局長 張登武
張登武:這個水位就要抬高一倍,當然這是原理的一種推演,所以我們的防洪提就要越修越高,遇到相同等級的這種暴雨,我們裁彎取直以后,比沒有裁彎取直這個洪水要推高很多。
不管是填塘造地,還是將河道裁彎取直,背后都是同一種利益在驅動,就是與水爭地?墒,爭奪的結果卻往往破壞了水資源調節(jié)系統(tǒng)的平衡,加劇了洪災危害,到頭來得不償失。如何改變這種堤越修越高,水患威脅卻依然難以消除的被動局面?從根本上說,需要我們重新來審視人與水的關系。
水利部部長陳雷在年初曾經有過這樣的表述。他說,全國有2/3的中小河流達不到規(guī)定防洪標準。在一般年份,中小河流洪澇災害損失占全國的70~80%,死亡人數占2/3。顯然,中小河流治理嚴重滯后已經成為防汛抗洪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那么,怎么減小中小河流的洪水隱患,把人治水變成人用水呢?我們來看看長沙市的做法。
1998年,長沙遭受洪災的慘痛經歷深刻在每個長沙人的記憶中。但采訪中,
張劍飛告訴記者,雖然人水爭地、拉直河道造成洪水更加兇猛,但目前這種狀況很難改變,因為我國糧食雖然連續(xù)6年豐收,但仍然處于緊平衡狀態(tài)。要滿足2020年的糧食總需求,今后10年,每年至少還要增產糧食80億斤。因此,大面積退田還湖、恢復河流原貌目前不太現實。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從上游主動治洪,關鍵就是要大力挖掘山塘的蓄洪潛力,讓暴雨不能直接轉化為洪水。
湖南長沙縣水利局副局長 張登武
張登武:調度的好,就是啥概念,50年一遇的暴雨有可能只形成20年一遇的洪水。
在長沙縣,張登武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有了一整套從上游治洪的思路,那就是想方設法在上游切斷或延緩雨水進入江河的過程。為了說明這一點,他也帶記者來到長沙縣黃花鎮(zhèn)東塘村一口山塘邊,他告訴記者,這口淤積了40年的山塘被清淤治理后,現在重新恢復了30多畝水面,3萬方的庫容,如果在一平方公里范圍內遭受持續(xù)降雨或大暴雨襲擊,這個山塘就能發(fā)揮蓄洪的作用。
湖南長沙縣水利局副局長 張登武
張登武:如果我們在汛期來臨之前,預降四十到五十公分,等到下暴雨的時候,這個骨干山塘集雨面積的水都可以在山塘和水庫里面裝起來不到下游去給防洪造成壓力,這是顯而易見的
張登武告訴記者,長沙縣的病險水庫基本上都得到了治理,在蓄洪方面最有潛力可挖的,就是庫容超過水庫總和的五萬三千口山塘,但要利用山塘蓄洪,有兩個問題必須要解決,一是山塘的清淤和加固,二是點多面廣的5萬多口山塘需要建立調度的體系。也就是說什么時候放水、什么時候蓄水,要有人去管。
長沙市市長 張劍飛
張劍飛:去年我們清了6000口,今年我們清10000口。我們明年后年還要再繼續(xù)做山塘的清淤工程。
此外,長沙市為了增強洪水調蓄能力,還拿出資金把容易受災的低洼地的農民搬遷出來,重新把耕地恢復成水面,在增強抗洪抗旱能力的同時,穩(wěn)定了糧食產量。在搬遷農民之后形成的松雅湖,在防汛期間能提供1500萬方的蓄洪能力,并有能力在汛期把撈刀河洪水的水位下降1米。
湖南長沙縣水利局副局長 張登武
張登武:你不要小看了這1米的洪水水位,就完全可能把我們遇到的洪水,從100年一遇降低到50年一遇,或者把50年一遇的洪水降低到20年一遇,或30年一遇。
長沙市最近幾年通過清理山塘、退田還湖增加了抗洪、抗旱能力,但這還不夠,長沙市從今年起,還要建立一個提前預測降雨,聯合調度22萬口山塘、600多座水庫的系統(tǒng),最大可能的把洪水變成一種資源。在上游增加山塘、水庫的蓄洪能力,不僅增加了抗洪能力,同時也能抗旱,這個設想雖然很好,但我們也注意到,這種嘗試是要花大錢的,那么,資金缺口有多少?他們又會怎么解決呢?
通過疏清山塘、退田還湖,長沙增強了農村地區(qū)防洪抗旱的能力。從今年起,長沙市還將建立一個聯合調度系統(tǒng),根據降雨量大小,協(xié)調全市22萬口山塘、600多座水庫的蓄水和放水,盡可能將洪水轉換成可以支配的水資源。然而,我們也知道水利設施工程巨大,需要大量人力財力。
記者:你們有沒有測算過,這5萬多口山塘,如果都能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大概需要多少錢?
湖南長沙縣水利局副局長 張登武
張登武:這個投入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這個我們粗略的匡算的話,要二三十個億。
張登武告訴記者,除了山塘的建設和維護,在長沙縣城區(qū)僅僅6.9公里長的撈刀河大堤,它的修建和維護費用從1998年來花費了將近一億元,未來如果在郊區(qū)和農田段也進行建設和維護的話, 經濟上將是很大的負擔。
湖南長沙縣水利局副局長 張登武
張登武:要達到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話,要1500萬元一公里這樣子。此外,如果加上瀏陽河、湘江長沙縣段、以及這些江河的支流治理,那么所需費用至少也在50億以上。而2009年,長沙縣的可支配財政收入也只有20多億元,資金的壓力下,現在的防洪思路只能是先保城市,再保農村 。
參與互動(0) | 【編輯:巫峰】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