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8日電 吉爾吉斯持續(xù)多日的種族沖突仍未平息,由此引發(fā)的人道主義災難日漸加劇,成千上萬的難民蜂擁至烏茲別克斯坦邊界,包括中國在內的幾個大國紛紛派專機接走本國僑民。
沖突引起了聯合國的關注,并將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中亞。自從一系列的顏色革命之后,中亞并沒有進入和平發(fā)展的軌道。相反,在政治動蕩與經濟惡化的語境中,民主矛盾的暗涌此起彼伏。
美國《華盛頓觀察》撰文稱,吉爾吉斯斯坦陷入暴亂漩渦,美俄束手旁觀。
文章援引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亞高加索研究中心絲綢之路項目研究主任斯維恩特·考奈爾的話稱,“在吉爾吉斯斯坦的動亂背后,隱藏著很多矛盾,但這次暴力事件主要由兩個因素引起:首先,是整個國家政治體制的崩潰;其次是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的勢力試圖奪權”。
吉爾吉斯斯坦位于中亞腹地,美俄兩國均在此設立了軍事基地,而中國則和吉爾吉斯則分享著一條漫長的邊境線。但是,在考奈爾看來,美俄兩國都沒有對吉爾吉斯斯坦負起應有的責任。
都是巴基耶夫惹得禍?
吉爾吉斯斯坦的種族沖突從6月10日開始。當天,一群吉爾吉斯族青年與烏茲別克族青年在南部的奧什市一家賭場發(fā)生群毆,隨后事態(tài)迅速擴大,人群開始洗劫并焚燒當地的音樂廳、超市、商場和汽車。當晚,暴力活動充斥整個奧什市和周邊地區(qū),槍聲不斷。吉臨時政府11日凌晨宣布,在奧什及周邊三個地區(qū)實行緊急狀態(tài)。
“吉爾吉斯的這股勢力跟很多政治派別掛鉤,很可能受到前總統(tǒng)巴基耶夫的影響,”考奈爾推測道。
巴基耶夫出生在賈拉拉巴德,是吉爾吉斯族人,南部地區(qū)是他傳統(tǒng)勢力范圍。當地烏茲別克族人多支持臨時政府,吉爾吉斯族人則多為巴基耶夫支持者。但是,目前流亡在白俄羅斯的巴基耶夫否認與此次動亂有關。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亞高加索研究中心絲綢之路項目高級研究員卡爾·哈伯從民族矛盾的角度向媒體解釋說,中亞地區(qū)的種族矛盾并不是新鮮事,這是中亞歷史的產物。由于前蘇聯統(tǒng)治的需要,造成當地大量的人口搬遷,而在擁有550萬人口的吉爾吉斯斯坦,有15%的居民是烏茲別克人,多居住在吉國南部。
哈伯說:“在吉爾吉斯斯坦,南北方圍繞富饒的費爾干納山谷產生的沖突最為明顯。這個山谷住的多是烏茲別克人和穆斯林。因此,吉爾吉斯人總想把他們趕走。雙方總會在土地和水源的爭奪中爆發(fā)沖突,”
其實,民族矛盾僅僅是此次動亂的冰山一角。多年研究吉爾吉斯斯坦問題的國際危機組織指出,持續(xù)的腐敗、政權之爭和經濟持續(xù)惡化,才是吉爾吉斯斯坦陷入動亂的根源。
在中亞,吉爾吉斯斯坦有相對自由的言論,和相對發(fā)達的公民社會制度。但自從前蘇聯分裂出來后,前總統(tǒng)阿卡耶夫任人唯親,貪污腐敗,政治體制黑暗。2005年,吉國爆發(fā)“郁金香革命”,推翻了阿卡耶夫政權,前總理巴基耶夫上臺。但是,好景不長,吉爾吉斯開始糾纏于政治體制改革,巴基耶夫不滿憲法削弱了總統(tǒng)的權力,幾經修改憲法,巴基耶夫幾乎要將自己變成第二個阿卡耶夫。
今年4月8日,吉爾吉斯斯坦才剛剛爆發(fā)過一場大規(guī)模騷亂。當時,政治反對派占領了政府,總統(tǒng)巴基耶夫被迫辭職,并離開首都。反對派領導人奧坦巴耶娃宣布成立臨時看守政府,宣稱將起草新憲法,要求進行總統(tǒng)選舉。
巴基耶夫被推翻后,吉爾吉斯斯坦實際上陷入了權力真空。臨時政府孱弱,給趁虛而入的政治勢力鉆了空子。奧坦巴耶娃譴責巴基耶夫挑動了吉國南部烏茲別克人與吉爾吉斯人的沖突,目的是破壞即將于6月27日舉行的憲法公決。
參與互動(0) | 【編輯:張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