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推動房市,是需求還是資金?
金巖石:我們來談談房市,謝國忠也是一位公認的唱空者,還是從他開始吧。
謝國忠:股市還不是主要的問題,影響最重要的是房地產。美國家庭和非盈利機構持有的房產價值,是美國今年第二季度GDP的168%,在亞洲達到兩倍左右,這要比股市的影響大很多。
剛才哈繼銘說一個是資金的問題,一個是人口的原因,但是我覺得這都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政策調控和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問題。真正有多少是自己賺錢買房子的?需求決定價格。
美國房市出事了以后,美國的央行就要采取通脹手段把資金的流向調整一下,幫老百姓承擔一些負擔。所以中國的樓市調整,也可以學發(fā)達國家的經驗。
還有一個因素是奧運會,發(fā)展中國家把奧運會看做一個轉折點,所以大家的情緒也很高漲。韓國房市就是在奧運會之后出現(xiàn)調整的,中國也可能在奧運會之后有個小的調整。
毛大慶:我覺得中國房市根本上還是由于其需求決定的。土地代表了非常緊俏的資源,這涉及中國城市化的問題。中國有667個城市,現(xiàn)在有45%的城市化率,這667個城市中80%以上集中在東南部。有94%的人也在“黑河-騰沖線”(注:中國人口地理發(fā)展的虛擬分界線)的東南邊,而667個城市里面只有10%不到能叫做真正的城市化。中國的城市化跟國際的城市化概念不同———中國城市人口在不斷地增加,少數(shù)城市承載了將近五六億人口的需求,住房問題自然就成為一個巨大的需求市場。
金巖石:經濟學家說是資金推動的,房產商認為是需求推動的?已經開始爭論了,那么莫天全請你說說搜房網(wǎng)上網(wǎng)民對買房的態(tài)度吧。
莫天全:股市漲了每個人都高興,但是房地產上漲是不是每個人都高興?相當一部分中國人不高興。有些富人房子沒買夠的不高興,窮人更不高興。高興的人是已經有房產的,開發(fā)商也高興,搜房網(wǎng)也會很高興。
政府既高興又擔憂,因為有相當一大部分的人買不起房子。但是房地產價格上漲以后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房價的上漲又帶來了很多現(xiàn)實問題。房地產研究機構做了相當多的研究,房價會跌嗎?不會跌的,因為以現(xiàn)在的物價水平來看,房地產不大會跌。我覺得房價在以后的10年、20年之內應該是只漲不跌的。
哈繼銘:剛才說房市是因為土地的稀缺,我們國家人口比較多,資源比較寶貴,但是在有些國家資源比我們更寶貴,比如說日本。日本在七八十年代儲蓄也很高,加之他們在戰(zhàn)后需要人才,所以七八十年代以后人口猛增。但是在這波嬰兒潮過去之后,就發(fā)現(xiàn)他們的資產很難傳給下一代,就必須削價處理了。
現(xiàn)在政府制定的政策是計劃生育,以前是多生多育,導致我們也有了這種情況。這個周期是比較長的,所以我認為必定會出現(xiàn)一個拐點。
3 城市化短期內不會影響高房價
金巖石:大家提出城市化是房價的關鍵因素,那么能不能更細致地討論一下?
哈繼銘:城市化和人口結構變化是兩大規(guī)模性問題。城市化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一是讓農民移民到城市,一是把農村變成城市,就是建設農村讓它配合城市。我們到底使用哪一種形式?如果是移到城市的話,對將來房價將制造一種向上的推動力。當然,我認為這也只是短期的向上推動力,改變不了經濟周期的變化。
謝國忠:土地資源都在政府手中,房價該不該高是另外一回事。對于房地產而言,收益來自于市場。現(xiàn)在有大部分人買不起房子,有些老百姓可以買得起,但老百姓攢了一輩子的錢就全部被套在這個房子里面了,F(xiàn)在,政府認為應該搞廉租房。為什么要搞廉租房呢?就是說買不起房子的話應該租。我覺得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土地理論上是老百姓的,所以這個土地不轉變成老百姓住房的話,以后會有很大的問題。
金巖石:那么湯敏教授提倡的新農村運動不合適嗎?
哈繼銘:現(xiàn)在很多人有11個月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但即便是讓所有的人進入大城市,如果醫(yī)療保障、小孩教育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他也不會把自己當做是城市人。但如果在子女教育、醫(yī)療保障上的問題都解決了,城市都接納他了,這樣的話我覺得是對未來房價有推動作用的。但是如果我們只是把周邊的農村變成城市,其他條件沒有變化,他還能待在這兒?你說房價會不會降?
謝國忠:中國小城市里很多人是沒有工作的,小城市的工資跟大城市的工資差很多。但是問題是大城市里面大家都扎堆,房價就會上去。如果是配套了相應政策的話,新農村建設的效果才會顯現(xiàn)出來。大城市如果不搞廉價房的話,房地產肯定是會出現(xiàn)問題的。
毛大慶:所以我認為要“文明的城市化”。我看現(xiàn)在有很多城市很難把人口固化在那里,吸引不到有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人口,就是這些城市的文明城市化程度沒有真正地做到。我覺得新農村建設肯定是能分流城市人口壓力,但我們如果有更多的城市能實現(xiàn)文明城市化的標準,“大城市病”才會有所好轉。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