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有媒體報道,北京市衛(wèi)生局副局長鄧小虹近日向外界透露,精神疾病在不少高校中已成為大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因精神疾病休學、退學的人數分別占總因病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
在很多人眼里,得抑郁癥的人往往都是脆弱、意志力薄弱的人,實際上,抑郁癥最容易摧毀的,往往是那些有理想、有抱負、認真努力的人,在校大學生就成為了易被抑郁癥擊中的人群。
精神障礙疾病成因復雜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常務副主任、我國著名的心理衛(wèi)生專家唐登華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迫切需要得到關注。
據唐登華介紹:“精神障礙跟一個人的文化背景、社會狀況、個人成長經歷以及遺傳等都有關系,而一些外在的社會變遷也會直接對人的精神狀態(tài)有影響。眼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讓高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形勢十分嚴峻,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畢業(yè)生為了找工作而備感壓力,患抑郁癥的風險大大增加。此外,學業(yè)、情感、社交等也是誘發(fā)大學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學生還會遇到生理與心理發(fā)育的不協調、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不一致等問題。”
大學生并非“問題人群”
就在剛剛過去的4月,一個禮拜的時間,北京的三所高校連續(xù)發(fā)生了大學生自殺事件。一時間,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為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太差、太脆弱,高校學生已經成為我國自殺的高發(fā)人群。對此,專家卻并不認同。
“因為幾起自殺事例就定義大學生是‘問題人群’,這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炒作。導致現在如果有學生因其他疾病死亡,學校老師等就沒有那么大壓力,可如果有學生因抑郁癥而自殺,學校就會面臨很大壓力,這其實是不對的。大學生因為身份群體的特殊性容易受到社會的關注,但這并不能說明這些人就容易自殺。實際上,我國高校大學生自殺率比國外低得多,這是有數據支持的!
另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強,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以中國政法大學為例,該校有專門的心理咨詢中心,大一新生入學之初,就會安排做心理篩查,通過問卷等科學的方式,找出個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約談,了解具體情況,如有必要會再根據實際情況作測試,聯系家長,并推薦就醫(yī)。達不到治療程度的,還會及時提醒輔導員關注。
痛苦不羞恥有淚盡可彈
抑郁癥來勢洶洶,很多人談抑郁則色變。抑郁癥真的那么可怕嗎?其實,抑郁癥跟傷風感冒一樣,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業(yè)內稱之為“心靈感冒”。在很多西方國家,抗抑郁的藥品比感冒發(fā)燒藥的銷量都大,全球處方量最多的10種藥品中,抗抑郁藥占了3種。
但是在我國,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對痛苦的情緒是有羞恥感的,導致人們輕易不會向外人表露自己的痛苦和傷心,因為一旦表露,就會冒被人看不起的風險;诖,很多人即便是發(fā)現自己有抑郁癥的傾向,也不愿意就醫(yī),這點在一些高學歷的人群中尤為明顯。
“有句話叫‘男兒有淚不輕彈’,但后面還有一句‘只是未到傷心處’。人總有痛苦的時候,痛苦其實是一種應有的權利。很多得抑郁癥的人羞于讓別人知道而耽誤治療,這是很不應該的!碧频侨A說道,“其實抑郁癥是個好治的病,治好了就好了,復發(fā)的幾率也并不高,即便是復發(fā),一樣也可以治。很多人擔心治療抑郁癥的藥會對智力有損傷,或者是產生依賴,其實大可不必,調整情緒的藥跟調整內分泌的藥一樣,一般不會成癮!
患抑郁癥應當及時就醫(yī)
據專家介紹,抑郁癥是一種在生理、心理、社會等綜合因素作用下所導致的腦功能發(fā)生紊亂的疾病,雖然起病過程中有心理因素的參與,但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有腦內神經遞質的改變,所以并不能完全靠自己的意志去戰(zhàn)勝。因此,患抑郁癥的人及時地去專門醫(yī)院對癥治療十分重要,但基于多種原因,我國醫(yī)療體系中,對精神衛(wèi)生方面的投入還很難讓人滿意。
唐登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我國精神衛(wèi)生法草案正處于征求意見階段,對抑郁癥等精神疾病,將從法律上提供相應的保障,目前精神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仍面臨很多問題,全社會對精神保健工作重視得還不夠,人才培養(yǎng)也不是很完善,這些都亟待解決。而精神衛(wèi)生法出臺后,衛(wèi)生系統(tǒng)內部將建立專門的心理治療師隊伍。除了增加相應的資格考試之外,還將有一個職稱系列,從人才培養(yǎng)上建立梯隊。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