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揪心的場面牽動著我們的心,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撩撥著我們的情。
這場牽動著億萬人心的災(zāi)難,這些由中華民族血肉之情演繹的故事,作為活生生的“事例”,擺在將要迎接2008年高考的莘莘學子面前。于是,我們都會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或猜測:今年的高考作文,我可不可以通過“抗震救災(zāi)”的事例寫下自己的真實感受?或作為作文的論據(jù)?我們怎樣準備以這個內(nèi)容為“話題”或“材料”的作文……
是的,面對如此震撼人心的事件,我們不可能無動于衷。作為語文教師,我在此提出一些看法與即將進入高考的同學們交流。
動情,是最重要的
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對眼下抗震救災(zāi)這個“事例”,“政治學科中的論述”與“語文學科中的作文”是兩個性質(zhì)完全不同的概念。“語文學科中的作文”是以“語言”為載體,或闡述某一個觀點,或說明某一個道理,或再現(xiàn)某一
個場景,或抒發(fā)某一種情感,它運用的是聯(lián)想、想象、推理、論證,它需要的是“駕馭語言”把你的情感、思想表達出來。
所以,面對這場既揪人又感人,既讓人淚流滿面又讓人眾志成城的“災(zāi)難”,我們不能僅是感人情節(jié)的復(fù)述,也不能只是動人故事的再現(xiàn);不能似新聞報道,也不能像通訊敘述。
如果我們寫的是議論性的文章,那么我們完全可以把“抗災(zāi)”中的那些情節(jié)、故事,甚至感人的語言,作為我們有力、有利的論據(jù)。但是,一切為的只是“說明”你的道理,“論證”你的觀點,也就是說“可以用”,但不是“必須用”或“一定用”。評價者(閱卷者)絕不會是因為你“使用”了抗震救災(zāi)的內(nèi)容而提高你的作文分數(shù),他們評價的主要標準還是你的“道理”是否說清楚了,你的“觀點”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論證,你說明“道理”、論證“觀點”的語言是否能感染人、最重要的是,只有動之以真情,才能打動評價者(閱卷者)。
細節(jié),蘊含著精彩
讓我們做一次假設(shè)。
如果是一個“材料作文”———
我們看到:有人被救后的第一句話是“謝謝你們”;有人鎮(zhèn)靜地在廢墟中度過幾十個小時等待救援;有人以疲憊的身軀徒步幾十公里,把消息傳遞出去;有人為了救人,強忍著失去親人的悲哀;有人在絕望中獲得了新生……
我們也看到:共和國總理疲憊的身影,沙啞的聲音,動情的淚水;子弟兵冒著生命的危險,支撐著身體的極限;義務(wù)獻血車前長長的隊伍;全國人民的慷慨解囊……
這些材料中的任何一個或幾個材料,都可以演繹成一段“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那么,我們就需要準確判斷這個“材料”中所蘊含的是什么?由此產(chǎn)生“你”的道理或觀點。
比如說:堅韌、團結(jié)、奉獻、信念、生命,或者重視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學會感激他人的幫助……
不僅僅是“抗震救災(zāi)”
如果是一個“命題作文”———“總有一種力量讓人淚流滿面”。
面對這個“命題”,如果我們以“抗震救災(zāi)”為事實,為論據(jù),那么,你就要對你所知的“抗震救災(zāi)”的材料作出準確、得體的選擇,而且要把筆墨重點放在“為什么讓人淚流滿面”之上。
這兩類文章在寫作時,我們要注意的是:第一類“材料作文”極容易寫成或空洞或?qū)挿旱牡览黻U述,也極容易寫成純粹的情景再現(xiàn)式的故事;第二類“命題作文”(如果“這個題目”可以用“抗震救災(zāi)”為材料、為論據(jù)時),只是想到“抗震救災(zāi)”這個材料。
總之,“抗震救災(zāi)”的內(nèi)容,可以作為我們作文的論據(jù),可以作為我們抒情的內(nèi)容,也可以作為我們記敘、描寫的對象,但是要注意的是“不僅僅是它”。
“總有一種力量讓人淚流滿面”,但是不僅僅是“抗震救災(zāi)”。
你同意我的看法嗎? (李強)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