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漢學家丨美國漢學家田浩:讓讀者看到中國思想、“中國思考”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美國漢學家田浩:讓讀者看到中國思想、“中國思考”
中新社記者 聶芝芯
專注中國歷史研究近60年的美國漢學家、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榮休教授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今年秋天在中國度過了忙碌的兩個月:到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訪學講演、赴福建朱熹故里交流朱子文化、參訪南宋學者陳亮故里浙江永康……年屆八旬,活力依舊,系列日程安排彰顯其學術觀照。
因贊賞儒學思想家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田浩選了“浩”(與Hoyt音似)字作為自己的中文名,并以研究朱熹、陳亮、呂祖謙等宋代學者及儒家思想史而聞名于美國漢學圈。
田浩早年師從美國漢學家史華慈(Benjamin I.Schwartz)、史學家余英時,與中西比較哲學家安樂哲(Roger T.Ames)、中國“宋史泰斗”鄧廣銘等海內(nèi)外學者交往廣泛,學術足跡跨越中美、連接海峽兩岸。
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田浩分享了他對中國儒家思想多樣性的思考、促進中外學術與文化交流的經(jīng)驗,以及他與中國的聯(lián)結。
摘掉仰視濾鏡看朱熹,他并非“孤獨的天才”
田浩于20世紀40年代出生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個農(nóng)業(yè)區(qū),本科主修美國史和歐洲史,研究生時轉向中國史研究。在哈佛大學求學期間,受史華慈講授的“朱子語錄”課程影響,其研究興趣轉向宋代儒學。
宋代儒學是中國儒學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派別眾多,其中以朱熹等人為代表的理學學派影響極大,后人常用“宋明理學”指稱宋代儒學,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也被尊奉為朱子。
田浩解釋,由于朱熹是一個了不起的思想家,傳統(tǒng)上人們認為朱熹是“孤獨的天才”,其非凡才華得到他人認可,人們便自然而然地追隨他,他也理所當然成為文化權威。
田浩則摘掉仰視文化權威的濾鏡開展研究,注重朱熹思想的演變過程,“作為一名歷史學家而非哲學家,我將朱熹的思想置于他所處的歷史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中考察,而不是將他的思想視為純粹的智力結果”。
他通過探索朱熹與同時代學者的互動,一方面展示了朱熹從朋友(尤其是呂祖謙和張栻)那里借鑒思想的程度,比如,朱熹承認“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的“心之德”受到張栻的啟發(fā);另一方面揭示了朱熹在與陳亮、陸九淵等“競爭對手”意見相左時,也會有情緒化的一面,但又通過持續(xù)辯論、碰撞交涉等方式來推動自身思想完善發(fā)展。
他注意到,朱熹地位的提升有一個漸進過程——傳承儒學的使命感、非凡的學識、“與孔子對話”儀式的加持、與同時代學者的切磋辯論等,使朱熹最終成為一代儒學大師。南宋時期的1241年,官方將他供奉在孔廟中,其著述《四書章句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教科書。
朱熹靈活吸收養(yǎng)分、為我所用、重塑傳統(tǒng)的做法,被田浩認為是今天中國人推動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可借鑒做法。
對于田浩的朱熹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夏長樸評價其“能不受既有成見束縛,別開蹊徑”。史華慈則認為他“沒有將朱熹塑造成一個空洞的哲學家或是圣人,而是一個特別有思想的、對其時代充滿公共與私人焦慮感和責任感的文人”。
為什么應特別關注“儒家思想的多樣性”?
朱熹的主流儒學影響深遠,后人容易過分關注“朱熹怎么說”而忽視了同時代其他學者“怎么說”。透過歷史的棱鏡,宋代還有哪些被忽略的思想家、被忽視的儒家價值,長久以來也一直影響中國社會?
“中國人普遍看重文化連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這種關注有充分的理由。我要強調的是,幾個世紀以來即使在儒家思想內(nèi)部也存在多樣性。像宋代陳亮、呂祖謙等人的思想在當時很重要,并在今天的世界里仍然適用。”田浩表示,強調多樣性很有意義,不僅在于揭示復雜的歷史面貌,也希望“世界各國人們更多意識到自己和他人文化的多樣性,以促進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更大理解與包容”。
宋代儒學不只有朱熹,欣賞掩蓋在朱熹光芒下的宋代其他學者,并用西方讀者熟悉的語言進行表達,是田浩研究的又一特色。
歷史上,朱熹和陳亮曾展開著名的“王霸義利”之辯。陳亮提倡經(jīng)世濟民的“事功學說”,主張以效果作為評判標準,講究務實,反對空談。朱熹則認為正心誠意就能做好一件事,講究道義,主張以倫理道德作為評價標準。這是中國儒學內(nèi)部長期存在的兩種傾向。
田浩認為,陳亮提出的功利主義儒學,雖被朱熹否定,但這種一度被忽視的哲學,其實對東西方社會的影響一直存在。比如,他翻譯并研究臺灣儒商吳火獅的故事后認為,功利主義儒家思想促進了東亞社會的商業(yè)發(fā)展。
田浩通過收集各種文本資料,詳細考證了朱熹和陳亮兩位“辯友”之間的通信和互訪,結合宋代民族與文化危機以及兩人生活閱歷、性格特點等因素,分析兩種價值觀與解決思路的成因與碰撞。他還使用功利與成效道德倫理、動機與意圖道德倫理這樣令西方讀者熟悉的詞匯,來展示中國儒學內(nèi)部多元復雜的一面,認為“雖然西方和中國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不同,但可找到那些類似詞匯來加深文化異同的了解”。
今年11月,田浩兩本專著《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zhàn)》和《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在中國再版面世。江蘇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項目統(tǒng)籌康海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田浩教授的兩本著作,在宋史、中國思想史領域非常有名,不斷地被重讀,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思想史的復雜性。他非常擅長梳理‘活’的思想史,讀者在他書里可以看到古人如何對話、如何思考?!?/p>
這正是田浩追求的——將中國儒家思想置于政治史、社會史的背景下抽絲剝繭,還原其動態(tài)發(fā)展、多元發(fā)展的復雜過程,讓中外讀者在看到中國思想的同時,也看到“中國思考”。
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女兒承其衣缽研究中國
美國、中國、德國,北京、上海、長沙、臺北……田浩長長的履歷表里,一連串與訪學交流相關的地名,展現(xiàn)他推動中外學術與文化交流、促進海峽兩岸學術交流的努力。
田浩回憶,他第一次去美國以外的地方是1970至1971年間前往臺北,對東亞社會的人情氛圍感到很適應。在臺訪學期間,他曾陪同余英時先生拜訪錢穆先生,對錢穆房間里到處放著的朱熹語錄印象深刻。
他在臺北的圖書館里發(fā)現(xiàn)了年代更早、更加完整的陳亮文集。在田浩的協(xié)助下,同樣研究陳亮思想的北京大學教授鄧廣銘于20世紀80年代也讀到了臺灣這一珍本里的內(nèi)容,從而校正并擴充中華書局的《陳亮集》與相關學術研究,成就一段學術佳話。
通過教學促進中外年輕人的文化理解,是田浩另一項重要工作。他先后在美國大學開設了30多門關于中國的課程,包括閱讀中國經(jīng)典、儒家思想、宋代中國、中國英雄、全球視野中的中醫(yī)等課程,受到美國大學生歡迎。他給北京大學、臺灣大學等高校的學生們講授歷史研究的英語學術寫作等課,并介紹更注重問題導向和現(xiàn)代學科視角的美國中國學研究方法。
田浩目前是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朱張客座教授(兼職)。中國知名書院里,跨洋而來的外國老先生與中國師生交流切磋,而850多年前朱熹和張栻在此講學論道,留下“朱張會講”佳話。
田浩有一個“中國氛圍濃厚”的家庭,其夫人所在家族來自浙江寧波,一兒一女大學專業(yè)均涉中國歷史文化。如今,女兒田梅受父親的影響成為一名研究中國的學者,目前父女二人合作,聚焦現(xiàn)代版朱子婚禮(朱子家禮之一)在中國興起現(xiàn)象,由此觀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借助禮儀在年輕人群體中的傳承情況。
“我年輕的時候,沒有人料到我會把一生都奉獻給研究中國。”田浩感嘆。習慣使用繁體字、愛穿中式服飾、生病也會看中醫(yī)、會用“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外說普通話”來調侃自己……這些細節(jié)無不體現(xiàn)出他這一生與中國的深度聯(lián)結。(完)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1月03日 16:44:10
- 2024年12月28日 20:37:20
- 2024年12月26日 11:29:11
- 2024年12月25日 10:23:32
- 2024年12月22日 18:51:29
- 2024年12月14日 20:14:06
- 2024年12月11日 16:14:39
- 2024年12月09日 15:26:13
- 2025年01月05日 21:23:51
- 2025年01月05日 19: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