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北京文化論壇丨美國漢學家邰謐俠:京味文化怎樣有效傳承?
中新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京味文化怎樣有效傳承?
——專訪美國漢學家邰謐俠
作者 姚婧雯 陳瑜波
北京,這座古老而又現(xiàn)代的城市,致力于在歷史文化遺產(chǎn)、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等方面強化對京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從文化地標到歷史文物,哪些文化元素應被傳承?又該怎樣有效傳承?
2024北京文化論壇舉行之際,受邀參會的美國漢學家、南開大學哲學院副教授邰謐俠(Misha Tadd)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分享了他對京味文化的理解,并就文化傳承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如何吸引年輕人參與文化傳承發(fā)表見解。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北京在歷史文化遺產(chǎn)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等方面持續(xù)大力保護、傳承和發(fā)展京味文化。您所了解的京味文化有哪些?
邰謐俠:我在北京居住了7年,其間還擔任過導游,因此對北京的文化遺產(chǎn)頗為了解。提及北京的文化遺產(chǎn),大多數(shù)人首先會想到故宮、天壇等知名地標,而我個人則對天寧寺塔、鐘樓、雍和宮、國子監(jiān)與孔廟,以及國家圖書館的善本閱覽室情有獨鐘。之所以偏愛這些地方,一是因為它們屬于頂級的文化遺產(chǎn);二是因為它們得到良好的保護;三是因為它們充分展現(xiàn)了北京文化作為中原與游牧文化交融結晶的多元與豐富。
國子監(jiān)與孔廟中,最有意義的遺產(chǎn)莫過于兩套石碑。國子監(jiān)內(nèi)有乾隆年間所刻的十三經(jīng)石碑,讓人一看就能感受到儒家傳統(tǒng)的地位;而孔廟的石碑上,則鐫刻著元、明、清三代所有進士的名字,這五萬多名士子通過科舉考試證明了自己具備管理國家的潛力,同時也代表著儒家的精英主義傳統(tǒng)。
國家圖書館的善本閱覽室,對我同樣意義非凡。它是北京學術研究與歷史記載的重要基地。在那里,我曾親眼見到滿漢合璧的《道德經(jīng)》手卷,這使我能夠直接接觸到古京城文人墨客親筆書寫的不同文字,而這些文字的保存,也是文化傳承的基礎。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定義文化傳承?在您看來,哪些文化需要傳承?
邰謐俠:通常,當我們談及“文化”時,會自然聯(lián)想到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前者涵蓋了建筑、家具、藝術品等物質形態(tài);后者則包括音樂、戲曲、舞蹈等藝術形式。然而,文化傳承的范疇遠不止于此,它還包括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往往最難傳承。
北京人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植根于胡同和四合院的環(huán)境中,但如今這樣的環(huán)境正日益稀少。盡管有些胡同建筑得到了保護,但與之相伴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卻難以傳承,這不僅需要建筑實體的保留,更需要一個能夠自然發(fā)展的社群環(huán)境。這一現(xiàn)象,與1999年電影《洗澡》中描繪的北京澡堂子文化的變遷,頗為相似。
這類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尤為艱難,但也更加值得我們深思,如何在時代變遷中為其尋找新的發(fā)展方向。文化傳承,既需要保存其精髓,也需要引導其發(fā)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
中新社記者:這些文化傳承過程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您有什么建議?
邰謐俠:如果文化被過度物化,僅成為游客游覽或參觀的對象,那它就不能得到全面的傳承。例如,如果京劇不再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活動,而僅僅靠吸引游客和少數(shù)粉絲前往觀賞,那么它就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傳承。同樣的,如果天壇僅僅被視為一個旅游區(qū),那么它原本蘊含的文化意義也將難以得到傳承。文化是鮮活的,不應局限于博物館的展示之中。當然,保護和傳承歷史文物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它們不僅讓北京人銘記歷史,更是新文化發(fā)展的基石。
至于如何更有效地傳承文化,保護歷史文物無疑是一個較為直接的方式。但這并非易事,它需要技術、理念和資源的共同支持。而對于那些仍然“活著”的文化的傳承問題,我認為可以借鑒道家的管理原則,即不是用規(guī)定和法律來約束,而是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文化自然發(fā)展的空間。
以漢服的活化為例,它便是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的一種創(chuàng)新發(fā)展。盡管與古代原貌有所不同,但漢服愛好者們?nèi)阅茉谧鹬貍鹘y(tǒng)的同時,將其融入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情境。這樣的活動既為創(chuàng)意提供了空間,又與傳統(tǒng)文化保持著聯(lián)系,它的背后蘊含著深厚的價值觀念和意識。
中新社記者:傳承中華文化首先要理解其文化內(nèi)涵。您一直致力于研究道家思想,道家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應該如何傳承?推動道家思想走向大眾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邰謐俠:我是研究《道德經(jīng)》(也稱《老子》)的,并且特別倡導“全球老學”的概念。這一概念強調,《老子》雖是源自中國的經(jīng)典,但已跨越國界,成為全球的經(jīng)典。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化傳承與文化重塑是分不開的。
《老子》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典,是因為它始終能為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人們提供資源。傳承《老子》,意味著我們要不斷挖掘并發(fā)揮其中蘊含的智慧。思考前人對《老子》的解讀,以及它如何深遠地影響了歷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和藝術家,這是我們傳承和發(fā)揚《老子》文化價值的重要方面?!袄蠈W”正是蘊含了這樣的意義,它涵蓋了以《老子》為核心的豐富文化與學問。
關于如何推廣《老子》,關鍵在于將《老子》的玄奧思想以更具體、更貼近現(xiàn)實的方式呈現(xiàn)給大眾。例如,英語世界中“心靈雞湯”式的《老子》譯本就很受歡迎。這是因為它們運用《老子》的智慧來幫助當代人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因此,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全球范圍,這種方法都具有廣泛的普適性。
中新社記者:當下,越來越多年輕人成為文化傳承的新生力量。您認為應如何吸引年輕人參與文化傳承?有哪些創(chuàng)新的方式?
邰謐俠:年輕人關注文化傳承,是因為他們在尋找人生的意義所在。保護和傳承祖先的文化,對他們而言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然而,什么樣的文化內(nèi)容能讓年輕人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意義?這往往取決于每個人的個性和興趣。
有的年輕人熱衷于保護文物,渴望近距離接觸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寶貴遺產(chǎn);有的可能對表演藝術更感興趣,享受舞臺上的光影交錯;還有一些年輕人則認為,傳承要不斷發(fā)展藝術、設計、服飾、美食等文化產(chǎn)品,使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相融合,這樣的過程才更有意義。因此,我們不能局限于單一的方式去推動文化傳承,而應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參與,共同為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貢獻力量。(完)
受訪者簡介:
邰謐俠(Misha Tadd),美國漢學家,南開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全球老學”研究中心主任;老莊易道文化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國際易學聯(lián)合會常務理事。
- 專題:2024北京文化論壇
相關新聞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1月09日 21:58:07
- 2025年01月09日 16:12:26
- 2025年01月03日 16:44:10
- 2024年12月28日 20:37:20
- 2024年12月26日 11:29:11
- 2024年12月25日 10:23:32
- 2024年12月22日 18:51:29
- 2024年12月14日 20:14:06
- 2025年01月10日 19:32:31
- 2025年01月10日 18: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