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年08月30日 18:50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解說】14米長的《清明上河圖》長卷,10米長的《永樂宮壁畫》卷軸,巨幅敦煌莫高元素作品……
近日,記者在甘肅省蘭州市的一間工作室里,探訪了今年60歲的烙畫民間藝人姜中,這是他以“烙”代墨,從事烙畫的第40年。在淡黃色的紙張上,經過烙筆的潤色,圖案變得生動形象,深淺不一的褐色線條中透著古樸的韻味。
姜中打開手中14米長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長卷,這是他耗時兩年完成的最新長卷作品,緩緩展開,十分震撼。在作品中,燙烙線條細膩流暢,畫面古樸典雅、濃淡相宜。畫中的每個人物姿態(tài)不一,表情栩栩如生,十分細膩。
【同期】烙畫民間藝人 姜中
這幅作品從臨摹、打底稿,到完成烙制,前后兩年時間。是整個打一遍線稿,然后再進行烙制。咱們現(xiàn)在看的這個橋(局部),因為它的人物很多,你看他人物的表現(xiàn),他的動態(tài),他的步履,他的挑擔的時候那種姿態(tài),他的纖夫動態(tài)都不一樣的。纖夫拉纖的時候,前面引纖的人,他是怎么樣的姿態(tài),他背纖的姿態(tài)腳的用力地(動作)都不一樣。
【解說】烙畫是以“烙”代墨,用鐵筆生花,姜中介紹說,作畫時最考驗手上的力道。要色淺就用力輕,要色深就用力重,一旦拿捏不穩(wěn)就會將紙張燙破。
【同期】烙畫民間藝人 姜中
根據(jù)原作的顏色不同,再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分輕重緩急。(比如)里面的一些人物或者是船只比較稀疏的情況下,你稍微一疏忽,有時候會把這個紙張烙透,就會前功盡棄。(所以)必須是一絲不茍,每一個部分都是重點。
【解說】作為姜氏烙畫的第三代傳人,在姜中兒時的記憶中,爺爺用煤油燈燒鐵釘烙畫的情景常常浮現(xiàn)在腦海里,也正是受此影響,他對烙畫的感情尤為深厚。
【同期】烙畫民間藝人 姜中
像我爺爺那個時候他是用針,用鐵針在煤油燈上,燒紅了,在木頭上燙。像我父親用當時的無線電,是那樣的烙鐵,是不可調控的。我們現(xiàn)在是這個筆頭有細的有粗的,比如要畫這個鳥,鳥的羽毛叫絲毛,你要用筆尖,比較細的。那么你在畫巖石的時候,你必須要用寬的筆頭。
【解說】除了《清明上河圖》長卷,姜中還烙制了10米長的《永樂宮壁畫》長卷等作品,在傳承傳統(tǒng)烙畫技藝的基礎上,運用國畫、素描、剪紙、貼畫等技法,讓烙畫藝術更加立體。
據(jù)史料記載,烙畫源于西漢、盛于東漢,后曾一度失傳,直到清代才被民間藝人重新發(fā)現(xiàn)整理。以前多在木質材料上繪制,現(xiàn)在則多見于宣紙、絲絹等材質。
記者 高瑩 李亞龍 甘肅蘭州報道
責任編輯:【羅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