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有人評出春晚最不愿看到的十張臉,大概有趙本山、鞏漢林、黃宏、蔡明、郭達、潘長江、郭冬臨、姜昆、馮鞏、小沈陽等。而事與評者愿違,在春晚露臉的基本上又是這撥人。這如同首屆中國電影“金掃帚獎”評出的《三槍拍案驚奇》獲得最令人失望影片、導演、男演員三項獎一樣,并未影響人家在國內掙足了錢,又奔赴國外去參評國際大獎。這些評比都是一家之言,即使代表了“廣大群眾”、“廣大網民”,也很難代表全體網民和群眾。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以我泱泱中華觀者之眾,再招你煩的人也會有人捧上天。
其實,每年春晚過后,都會七嘴八舌議論一陣兒;而結果往往是不議白不議,議了也白議,議的人始終未議出什么好主意,辦晚會的人依然故我,未見有什么大改進。晚會節(jié)目的標準是什么?那么多明星大腕,誰上誰下,誰說了算?關注晚會的民眾其實并不知情,更沒有參與“拍板”的權力,最終還是以少數(shù)有決定權的人的好惡,取舍定奪。例如那“十張臉”,倒不是說他們演技不行,而是演出的內容實在平淡無奇,演出風格也形成固定程式,與出道兒時的作品都無法相比。年復一年,老看他們那一套,用文話講叫“審美疲勞”,用俗話講叫“令人生厭”,能不遭人詬病么?春節(jié)期間,筆者專門瀏覽了一下全國各地方臺的春節(jié)娛樂節(jié)目,發(fā)現(xiàn)真有令人叫絕的演員和節(jié)目,他們怎么就上不了春晚呢?
根據歷年的經驗,再討論春晚節(jié)目的質量問題,看來意義已不是很大。倒是春晚這出“戲”究竟該如何演,很值得一議。這些年給人一種錯覺:春晚已成為中國人過春節(jié)不可或缺的“一道盛宴”,好像沒有春晚,就不叫過年。媒體也年年重復報道:除夕之夜,一家人歡歡樂樂吃罷團圓飯,高高興興圍坐一起看春晚。而春晚的實際收視效果如何,沒見哪位記者深入到百姓家庭做過實地調查。真實的情況是:春晚開始,多數(shù)人正舉家歡宴,海闊天空神聊,無暇顧及電視屏幕;宴畢,外面震耳的爆竹聲逐漸密集,年輕人捧著手機開始埋頭收信息、發(fā)短信,親朋好友拜年的電話鈴聲同時接連響起;老年人則借此拉家常,憶往事……真正專注晚會的能有幾人?真想欣賞品味節(jié)目,大都得事后“補課”看重播。而據說,制作這么一臺收視率高、收視效果并不理想的晚會,費用高達成百上千萬元,再加上各路演職員的準備、審查、彩排等綜合費用,成本之高,恐怕會令國人咋舌。倒不如各地電視臺、文藝團體選送些精品節(jié)目,由央視串起來,搞個“集萃”錄播晚會,原來的現(xiàn)場演職員、觀眾都回家過年,省時省力省錢,還免去許多有關春晚的“八卦”傳聞,豈不皆大歡喜?
作家畢淑敏年前撰文,講到春節(jié)的“節(jié)”也含有節(jié)儉之意,見解獨到,言之在理;更有人直言提倡過個“低碳春節(jié)”,也甚合國情民意。踐行之,不妨就從“春晚”開始。
郭棣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