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喧囂、激蕩和艱難中,即將過去。回望2009年的文化熱點,可能最矚目的現象,就是學術老人的離世了,他們或者是文化大師,或者是科學大師?傊,每個老人的辭世,都引來大規(guī)模的紀念和感嘆,媒體也會不惜手筆地渲染。一方面,這表明慎終追遠的古典情懷,在今天悄然復活;另一方面也映射出當下民眾,對價值觀與文化精神雙重缺失的隱憂。
今年離世的學術老人,多是高壽。1月,85歲的梁羽生老人在悉尼病逝;5月,93歲的漫畫家丁聰過世;7月,95歲的戲劇家歐陽山尊去世;7月11日,98歲的季羨林和93歲的任繼愈同一天離世;8月,87歲的文化老人舒蕪逝世;10月, 89歲歷史學家唐德剛在美國去世,106歲的生物學大師貝時璋仙逝,98歲的錢學森老人去世;11月,95歲的翻譯家楊憲益先生辭世,95歲的文物家王世襄與世長辭。這些老人都高齡離世,一生歷經滄桑,有起有落,憂患過,也歡喜過,但走時都福壽全歸、功德圓滿。
這些老人大多是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導師,也是很多學科的象征性人物。他們走了,也帶走了一段段讓人唏噓感慨的歷史。他們的離世,讓人們明白了古人所言西山日落、風木與悲的意味。一年之內,如此多的文星隕落,不禁更讓人感到當下學界的蕭條與慘淡。隨著學術老人的逐一故去,掩埋在老人心中的歷史真相,彰顯在老人身上的才德情志,似乎也在慢慢泯滅。
另一個引人注意的文化現象,也與老人有關,不過這次受到關注的卻是老人們的歷史。今年2月,學者李輝在《北京晚報》發(fā)文質疑“國學大師 ”文懷沙的年齡和學識,在文化界和民眾中引起軒然大波。4月,作家章詒和在《南方周末》發(fā)表文章,將文化老人黃苗子和馮亦代拋上了風口浪尖。章詒和用細膩的筆法,寫出了黃苗子當“告密者”和馮亦代成為“臥底”的歷史。
或許我們站在一個歷史盲點上,民眾對過去歷史的知之甚少,使得這些歷史事實,在民眾聽來竟然像是八卦消息,成為媒體的熱點是必然的,但也表明我們確實到了要探究歷史真相的時刻了。時代就像一個人,會把過去的齷齪事看成自己的穩(wěn)私,總是希望抖摟得越少越好。然而,這些事實終究會有暴露的一天,早一天被暴露,早一天獲得人們的理解或原諒;早一天呈現,也早一天成為人們未來行動的經驗。歷史是人類為未來而儲備的經驗,一旦我們喪失了這種基本的教育或訓練,就等于失去了判斷自己今天行為的能力。所以,真實從來是歷史的最高主題,只有從完全真實的人類經驗中,我們才可能學習到保持生命尊嚴的方法。
是歷史學家出賣了真相,還是他們沒有能力說出真相,是我們從這類事件中真正要思考的問題,F在評判這段歷史還太早,現在去理解這段歷史更談不上。我們所能做的,僅僅是期望能看到更為全面的史料。給一個人或一件史實,貼上善惡的標簽太容易了,但在沒有獲得那個時代大量文獻的情況下,在沒有充分了解那個時代的歷史境況前,這種隨意評判毫無意義,甚至可能失之偏頗。即使在今天這個時代,最為睿智的思想家,也不敢肯定他們所奉行的評判標準就絕對公正。這個時代,我們更需要的是還原歷史真相。有了對歷史真相的認知,我們才能清晰地認知我們這個民族,認識到我們如何走到了今天。
當然,今年還有一些文化熱點,諸如余秋雨“假捐門”等的爭論。無論是學術老人離世所引起的擔憂,還是老人歷史的被質疑,都讓我感受到這一年的文化現象有一條潛在主線,那就是對搶救歷史的呼喚。我們今天關于歷史和文化精神的公共記憶,已經到了一個空前蒼白與貧瘠的境地。如何聆聽來自歷史深處一切真實的聲音,如何學會理解與認知歷史記憶中的真相,成為2009年文化熱點留給我們的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
葉匡政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