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出版報》:您有哪些作品在德國翻譯出版?據您了解當前中國作家作品以德文翻譯出版的情況如何?
莫言:目前我的5部作品被翻譯成德文出版,其中包括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臺之歌》、《酒國》、《生死疲勞》和中短篇小說集《枯河》,另外還有一部長篇小說《檀香刑》的德文版將在法蘭克福書展期間推出。在交流與交往中我感覺到近幾年西方對中國當代文學的了解有了較大深入,德國對中國作家作品翻譯的熱情越來越高,當代中國文學作品在德國翻譯出版的越來越多,影響也越來越大。我相信隨著中德文化交流的深入,本屆法蘭克福書展之后會有更多作家的作品被翻譯成德文出版。
《中國新聞出版報》:您了解德國讀者對您作品的評價嗎?
莫言:我只能間接地得到一些反饋。我的很多作品談到中國當下農村以及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況,上世紀80年代國外讀者閱讀中國小說主要是通過文學作品了解中國社會、經濟等方面的情況,從純文學藝術角度欣賞的比較少。但現(xiàn)在這種情況已經有了很大改觀,德國的一些讀者和作家同行開始拋開政治經濟的視角,從文學閱讀與鑒賞的角度來品味我的作品。德國作家馬丁·瓦爾澤就曾在讀完《紅高粱家族》之后評價說,這部作品與重視思辨的德國文學迥然不同,它更多的是在展示個人精神世界,展示一種廣闊的、立體化的生活畫面,以及人類本性的心理、生理感受等。當我得到這些反饋信息時,感覺很欣慰。因為作為德國作家,他在讀了經過翻譯的德文版小說之后,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作品中語言文字所傳達的意境以及情感,首先說明我們的翻譯比較成功,另外德國作家能夠從純文學藝術的角度審視我的作品是非常令人開心的事情。我想很多中國作家都希望國外的讀者、同行能夠拋開政治的色彩甚至偏見,用文學藝術以及人文的觀點來品讀、研究我們的作品。我希望國外讀者能以文學本位的閱讀來體會中國小說。
《中國新聞出版報》:德國文學的作家作品對您以及中國作家群體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哪些影響?
莫言:歌德、海涅等德國文學作家已經是屹立在世界文壇的巨匠,他們對世界包括中國文學的影響都是不言而喻的。但對于我們這些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寫作的一批作家來說,德國戰(zhàn)后作家希特、格拉斯、伯爾、賴希·拉尼茨基、恩岑斯貝格對我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的作品《貓與鼠》、《一個女人的雕像》等在中國也有著廣泛的讀者群體。這些作家作品中對“二戰(zhàn)”的反思可以引發(fā)我們對人類與戰(zhàn)爭的很多思考,他們對于反常社會極盡夸張的描寫對我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有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我們經常會在中國作家的作品中看到類似格拉斯手法的痕跡。文學創(chuàng)作中,對非正常社會歷史階段的反思有著相似的心里動因,這些反思對當代社會的發(fā)展有很多啟發(fā)。
《中國新聞出版報》:有些讀者認為德國文學充滿著思辨色彩,因此也就相對艱澀,甚至難懂,您認為是否如此?
莫言:就像我們普遍認為德國人有著哲學頭腦,但并不是每個德國人時刻都在皺著眉頭思考一樣,德國文學也不盡然是思辨的、艱澀的、難懂的,德國文學同樣千姿百態(tài)。既有歌德抒情詩一般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也有故事情節(jié)妙趣橫生、荒誕曲折的《香水》,嬉笑怒罵以及令人忍俊不禁等在德國文學作品中都有表現(xiàn)。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學作品都是豐富的,而非單一的,只是他們各具不同的文化特色而已。
《中國新聞出版報》:您認為當前中德之間的圖書文化交流還有哪些需要提升和改進的方面?
莫言:圖書文化的交流是一個不斷循序漸進的過程,法蘭克福書展和中國主賓國活動為中德之間的文化、文學、圖書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臺。文學交流要擺脫單一的短期經濟效益追求,相互推薦翻譯優(yōu)秀的作家作品,選擇最能代表對方文學高度的作品翻譯出版。作為作家我們更渴望遇到優(yōu)秀的翻譯家,準確、優(yōu)美、完整地翻譯我們的作品。中外文學作品、圖書的溝通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翻譯家的水平和努力程度,翻譯是橋梁,是中外文學交流中非常重要的工作。
□本報記者 洪玉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