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辯之以理,劉崇佑也非常擅長動之以情,據(jù)《晨報》8月22日登出的《北大學生案公判旁聽記》載,“滿堂欷歔,為之淚下”
當魯士毅等11名學生即將遭到審判的消息傳出,京城赫赫有名的大律師劉崇佑拍案而起,毅然擔任了這11名被告學生的義務辯護律師。
劉崇佑,生于1877年,福建侯官縣人。17歲中舉人,后東渡日本學習法律。辛亥革命后,曾任眾議院議員,于曹錕賄選前辭職,從此退出政界,專任律師,并立志“律師應仗人間義”。 還在五四游行火燒趙家樓后不久,5月8日,北京律師公會即作出決議:如曹汝霖方面請律師,任出何報酬,一律不就。如有不遵此議者,對待以積極的手段。學生若請律師,愿盡義務。這一次,劉崇佑果然遵此諾言,為學生義務出庭辯護。8月16日,劉崇佑簽下刑事委任狀,成為11名被告學生的辯護律師(當時漏寫了倪品貞,于8月25日補簽)。
8月21日上午10點,京師地方審判廳刑事二庭開庭,公開審理魯士毅等11名學生私擅監(jiān)禁傷害、許有益等4人公然侮辱一案,庭審共持續(xù)了8小時。
開庭之后,審判長先請檢察官陳述了起訴要旨,之后15名被告一一進行了陳述,在休庭15分鐘以后,庭審轉(zhuǎn)入辯論階段。在辯論階段,劉崇佑作了精彩的辯護,他首先對控方所依據(jù)的警方及許有益等人證詞的真實可靠性提出嚴重質(zhì)疑,進而指出控方所稱的共同犯罪的要件不成立,證詞的采集也沒經(jīng)過被告人確認而不具有合法性,最后得出本案根本上就不成立的結(jié)論,要求法庭宣告11名被告無罪。除了辯之以理,劉崇佑也非常擅長動之以情,他在總結(jié)時講到:“此次魯士毅等之心跡實為全國所共諒,確有政潮黑暗危及教育,今日某派思攫取校長,明日某黨擬并吞學校,使青年學子讀書且不能安心,苦心孤詣維持學校,至于今日還要告他們犯罪,至令坐廢光陰,陷于囹圄,他們青年學子真不幸而為中華民國之學生了。”他的這番話深深地打動了在場的聽眾,據(jù)《晨報》8月22日登出的《北大學生案公判旁聽記》載,此言一出,“滿堂欷歔,為之淚下,被告學生中(魯士毅一派)有一人泣不可抑,法庭竟變成悲劇之舞臺,即記者亦為之嗚咽不已!碑斈陜H17歲的劉仁靜在最后陳述時說道:“我到今天還不知道是為什么事收押我?”劉崇佑更從旁“時時請?zhí)蒙献⒁,謂彼十余齡之小子,實在極可同情”,這也成為《晨報》記者“出旁聽席后所惻惻不忘者”。
8月26日,在法庭作出宣判之前,劉崇佑又宣讀了長達5000余字的辯護理由書。他再次對控方提出的5條證據(jù)進行了推理嚴密的駁斥,并重點提請法庭注意:許有益等5名告訴人在警廳、地方檢察廳、審判廳的訊問中屢屢變更指控人員和人數(shù),多有自相矛盾、不實之處,難以憑信;法庭對魯士毅等人的共犯認定不成立,甚至出現(xiàn)了劉仁靜本不在告訴人的指控名單中也被列入審判單。進而直指本案的駭人和惡劣:“既無共犯,又無各各犯罪確切之主名,而乃茍且羅織為此一網(wǎng)打盡之罪案,而興此巨獄,事之可駭,孰過于是!”之后,劉崇佑懇請法庭慎重考慮:“國家設(shè)刑本意在于排除惡性,并非用為教育補助之資,莘莘學子,學校培植有年,縱使氣質(zhì)未盡精醇,而青年蹈厲發(fā)皇之概,與夫純凈真摯之心,政府果有以善處之,使其身心安然沉浸于學術(shù)之淵,進其智能,以資世用,豈非甚善!辈⒈磉_自己的困惑:“此次事件之所由生,辯護人不便明指禍源,而動之自外,則為舉國之所共見。假如該生舉動即有過激,猶將哀其遇而諒其心,善平其怨憤之情,使之漸次安意就學。況乎尋常開會,尋常辯論,爭執(zhí)未出一堂,舉動并無逾軌,何以乃蒙嚴令若遇盜犯,盛暑羈押,已越兼旬,而逮捕且及于十余齡之童子,辯護人竊為大惑也!
辯護書的結(jié)尾,劉崇佑強烈表達了對法庭公正判決的期待。這份字跡工整秀麗的辯護理由書如今完整地保存在審判卷宗中,見證著劉崇佑的卓越辯才和出眾的文采。
大律師劉崇佑的精彩辯護,體現(xiàn)了正義和民氣,為11名被告學生贏得了廣泛的同情,也大大削減了法庭的權(quán)威。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