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七寶鎏金阿育王塔,11月22日驚艷出函,由于塔身部分破損,經過考古專家研究和論證,目前清洗和修復方案基本敲定,已上報國家文物局等待批復。由于“佛頂真骨”被證實,勾起了千萬人的好奇心:佛頂骨從何而來?它會被取出來供人瞻仰嗎?近日,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考古學家、82歲的蔣贊初先生,親自去朝天宮保管庫對寶塔進行了考察。昨日蔣老接受了本報獨家專訪,史學泰斗再次為讀者揭秘寶塔內圣物來源的重重迷陣。
迷陣1
梁武帝埋入地下的佛發(fā)爪?
梁武帝于大同三年在古金陵長干寺一帶發(fā)現(xiàn)了7粒舍利和佛發(fā)及佛爪,用金玉寶罐分別埋入兩座地宮中。
蔣老告訴記者,七寶鎏金塔是分開組裝的,由塔剎、山花蕉葉、塔身和塔座組成。他從塔身部位的側面一個破損的縫隙中,可以看見寶塔的木制結構。目前,從X光探視圖分析,其中盛放著銀槨,銀槨內還放著一個金棺,金棺內可能有一個琉璃盒,里面應該供奉著石碑上記載的:“圣感舍利十顆”、“佛頂真骨(釋迦牟尼)”、“諸圣舍利”。那么這批圣物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
據蔣老介紹,大報恩寺遺址上的古金陵長干寺阿育王塔曾多次改造和復建,從三層到九層,又從單塔到雙塔。孝武帝時,有一位高僧竺慧達來東晉首都禮拜阿育王塔,發(fā)現(xiàn)有“異氣”,就集合信徒發(fā)掘塔基,掘地一丈多深,發(fā)現(xiàn)長達六尺的石碑3塊,其中一塊碑的凹槽中有銀函,銀函中有金函,內盛舍利3粒,以及佛的發(fā)爪各一枚,其中佛發(fā)長數(shù)尺,卷成螺旋狀。佛發(fā)也就是佛螺髻,傳說佛祖是一孔一毛,而一般人的頭發(fā)都是一孔三毛。梁武帝在大同三年(537年)又改造阿育王塔,再度發(fā)掘了塔基。在地下四尺處發(fā)現(xiàn)了地宮,在深九尺處發(fā)現(xiàn)了石函,石函內有一個盛銀釜的銀壺,銀壺內盛放有舍利3粒,還在一琉璃碗內發(fā)現(xiàn)舍利4粒和佛發(fā)以及佛爪。同年9月,梁武帝重建了雙塔,用金玉寶罐放舍利及佛爪發(fā)于七寶塔內,再用大石函盛放,分別埋入兩座地宮中,并且還堆放了王侯貴族富戶百姓等施舍的金銀珍寶,并將長干寺改名為阿育王寺。
迷陣2
10粒圣感舍利與李德裕有關?
潤洲(今鎮(zhèn)江)刺史李德裕來上元(今南京)求佛骨舍利,將11粒舍利迎走,留下10粒放置在建初寺內。
唐代長慶年間,有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叫李德裕,他從長安被貶官后到了潤洲(今鎮(zhèn)江)當刺史。李德裕聽說梁武帝在長干里找到佛舍利,供奉后重又埋入了地下,因此他來到上元縣(今南京)訪求佛骨舍利。由于隋唐時古長干寺已經荒廢,他在阿育王塔塔基下發(fā)現(xiàn)了一批舍利,他將其中11粒移置其潤洲新建的北固山甘露寺并建石塔供奉在地宮內,而將另外10粒移置當時尚且完好的建初寺地宮中。李德裕將此事詳細地記載在鎮(zhèn)江甘露寺的石刻《重瘞長干寺阿育王塔舍利記》銘文中。
“李德裕所挖到的這21粒舍利,應該就是梁武帝時所建的雙塔地宮所得。但奇怪的是,梁武帝時埋入的是7粒舍利,其中3粒如同粟粒大小,圓正光潔,而另外4粒沒有記載大小,同時還有佛爪和佛發(fā)也一同埋入地宮。然而李德裕的石刻銘文中卻記載著為21粒舍利,沒有談到有佛的爪發(fā)!笔Y老對記者介紹說。但蔣老納悶的是,“這就推翻了21粒舍利的說法,既然只有7粒舍利,那么可能李德裕移走的舍利,應當是7粒,而不是所記載的11粒。由此推算,留在南京的另外10粒就無從談起!睋陡呱畟鳌た瞪畷䝼鳌酚涊d,康僧會于東吳赤烏年間為孫權取得舍利,孫權為此立寺建塔,由于是江東第一座佛寺,所以名為建初寺。建初寺塔與寺的始建年代要早于阿育王塔和長干寺,而且唐代時仍為金陵大剎。這樣看來,建初寺內應有兩批舍利,一批是東吳初年埋入的,另一批是唐朝李德裕從長干寺遷來的10粒舍利。
迷陣3
為何石碑未記10粒舍利來源?
不排除是長干寺主持演化大師可政從建初寺迎回了10粒舍利,因為是他自己的感應,就沒有記載在碑文中。
蔣老分析說,金陵建初寺與長干寺是兩個不同的寺廟。那么,建初寺究竟位于今日南京的何處呢?弄清建初寺的方位,對于查明這10粒舍利的來歷,以及判定塔王內所藏10粒是否就是李德裕留下的舍利至關重要。蔣老認為,“金陵建初寺位于今花露崗的南麓,古越城的西北,因在南唐以前,作為護城河的今秦淮河尚未開鑿,與長干寺連成一片,但并不在一起!
既然建初寺與長干寺不相干,是兩回事。那么為何這10粒舍利會出現(xiàn)在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恢復的長干寺地宮里?這的確是一個難解之迷。蔣老認為,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北宋時,建初寺逐漸衰落,可能長干寺的主持演化大師可政從建初寺迎回了這10粒舍利,將其埋入了復建中的長干寺“圣感舍利塔”的地宮中,也就是此次發(fā)掘出土塔王的地方。因為是可政自己的感應,所以碑文中就沒有記載來歷。
從目前大報恩寺遺址考古來判斷,證實了史書記載在晚唐時,阿育王塔已久廢,北宋年間重修寺廟,天禧年間改名為太禧寺,元代改名稱元興天禧慈恩旌忠寺,明代永樂十年(1412年)朱棣為報太祖和馬皇后生育之恩,擴建為大報恩寺,并建造了高近百米的九級琉璃寶塔。但考古專家至今沒有找到大報恩寺的地宮,從目前發(fā)現(xiàn)的北宋長干寺地宮遺址來看,位置與大報恩寺大雄寶殿建筑遺址相隔才10米,而且在地宮上方并沒有發(fā)現(xiàn)明代的文物遺跡,故真正的大報恩寺地宮究竟在哪里,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