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1日電 美國《僑報》刊載社論文章稱,“五一”長假期間,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宣布在渤海灣灘海地區(qū)發(fā)現儲量高達10億噸的大油田,總理溫家寶興奮得睡不著覺,舉世為之矚目:在香港上市的中石油股價翌日大漲,國際油價則在當日下跌1美元。
輿論普遍認為,這是40多年來中國在石油勘探領域最激動人心的發(fā)現,使中國的石油儲量增至60億噸,全球排名跳升至第九位——正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開的第二屆亞洲能源部長級圓桌會議的17國部長們也對未來中國的能源意義充滿信心。
文章指出,作為世界上石油產品進口第二大國以及石油消費較大的國家之一,中國新油田的發(fā)現無疑為紓緩自身石油資源的短缺和降低進口依存度提供了轉圜之地,也必然會減輕西方媒體渲染的“中國能源威脅論”的壓力,其意義可謂深遠。
然而若走出能源議題、以更宏觀的經濟視野觀察,大油田的新發(fā)現,似乎也會短暫解除另一種壓力,即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中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的既定戰(zhàn)略目標,或許會因此而“松一口氣”,使粗放低級的增長模式、居高不下的能耗比例的現象持續(xù)時間更久。許多有識之士如此發(fā)出警示:能源資源是終極有限的,因此減低能耗才是惟一正途。
來自中國國家發(fā)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每年浪費能源近4億噸標準煤,十分驚人。從2000年到2005年,大陸能源消費年增長速度為10%左右,5年的能源消費增量超過前20年總和。產業(yè)結構調整緩慢,高耗能、高污染工業(yè)增長偏快,不少應淘汰的落后生產能力尚未退出市場,一些地方和企業(yè)未嚴格執(zhí)行節(jié)能環(huán)保法規(guī)和標準……
另一方面,也有專家推算,如按目前美國人均年消費石油3噸的水平,到2020年時,中國若達到美國現在的消費標準,以屆時中國15億人口計,中國每年將需要45億噸石油。但目前全球石油供應量每年只有40億噸,且僅有40%用于貿易,即便屆時全球石油供應量翻一番,達到80億噸,也不可能將其中的一半多用于中國。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中國經濟要實現由“又快又好”轉向“又好又快”,其關鍵點即在減低能耗。在今年三月的中國兩會上,溫家寶便歉疚地向與會人大代表報告,在過去一年的政府工作中,當年初確定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2%的目標沒能實現——此表態(tài)可見北京當局對降低能耗的重視。
文章中寫到,渤海灣大油田的新發(fā)現,的確猶如上帝賜予今日中國的一份大禮。然而這份大禮卻應給予中國人更多的警思而非竊喜:該如何善待這筆祖?zhèn)鞯摹s又是意外的財富。
文章最后強調,對中國而言,新油氣源的發(fā)現顯然可以緩解中國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給中國“立足國內解決能源供應”構想提供現實的可能。但是,改變能源消費方式——理性、節(jié)約地消費能源乃是中國能源戰(zhàn)略所必須堅守的最高原則,不能動搖。因此,新油田的發(fā)現,絕不是給了中國揮霍石油的理由,而是增加了中國善用能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