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GDP為130619億元,同比增長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個百分點。 中新社發(fā) 劉懷君 攝
|
7月17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GDP為130619億元,同比增長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個百分點。 中新社發(fā) 劉懷君 攝
|
正值人們翹首迎候奧運的盛夏,一份中國經濟的“中考”成績單擺在了我們面前:上半年GDP增長10.4%,位居各國之先;CPI上漲7.9%,GDP跑贏了CPI,此為一喜。但值得注意的是,GDP增速同比回落1.8個百分點,“三駕馬車”中的出口增幅同比回落5.7個百分點,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的第一次,喜中似又有憂。
細讀這份成績單,不由回想起年初,面對“2008年中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的預言,有人曾不以為然。年中盤點,經濟增長中不確定、不穩(wěn)定因素竟比原先估計的還要多、影響還要大。在這個多事、多變、多災之年,中國經濟承受著內外夾擊的考驗:先遇南方罕見雪災,后有汶川特大地震;美國次貸危機陰云籠罩,國際金融市場驚濤起伏,全球油價、糧價漲聲一片,世界經濟瀕臨下行風險……穿越其中,風吹雨打,中國經濟卻能保持平穩(wěn)較快的良好基本面,繼續(xù)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fā)展,殊為不易!外電評價:“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兩位數增長讓低迷的全球經濟感到了一絲振作!
然而,透過統(tǒng)計數字,現實中的困局亦在凸顯:物價總水平持續(xù)上漲,通脹壓力加大;煤電油運供應偏緊,節(jié)能減排任務依然艱巨;外匯儲備增升過快,資本市場波動較大;農業(yè)增產和農民增收受到諸多制約;外貿出口逐漸下滑,東部地區(qū)不少制造業(yè)進退維谷,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yè)紛紛歇業(yè)停產,對就業(yè)形成一定沖擊。
今年以來,中國政府把治理通貨膨脹擺在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宏調政策,使經濟運行有了一些積極變化,消費的拉動作用增強,結構優(yōu)化、產業(yè)轉移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步伐加快,增長質量不斷改進,CPI漲幅已連續(xù)兩個月回落。應該看到,本輪物價上漲集中反映了現階段中國在發(fā)展階段、體制轉軌和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具有明顯的成本推動型和輸入型特征。但是,抑制通脹絕不意味著以犧牲經濟發(fā)展為代價,眼前的經濟信號已發(fā)出警示:在抗通脹的同時,必須防滯脹,避免“硬著陸”。
“強調控”意在“促轉型”。一個經濟體在較長時間高增長之后,必然會有所調整,且應標本兼治,遠近兼顧。如果說上半年中國宏觀調控在“防偏快轉為過熱”方面顯見成效,下半年則是重點處理好治通脹與促增長的關系,找準二者間的平衡點,防止陷入增長速度明顯回落、物價水平仍舊較高的泥沼。當前國內外不利因素疊加交織,許多困難和問題僅靠地方和企業(yè)本身無從化解,盡管宏觀經濟“好于預期”,但在推促經濟轉型的同時,在保證政策平穩(wěn)連續(xù)的同時,需要增強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靈活性,比如,匯率政策是否維持基本穩(wěn)定?貨幣政策是否應剛柔相濟?財稅政策是否要有更大作為?這些都考量著宏觀調控的節(jié)奏、力度和走向,有待在加強和改善宏調中審時度勢,謹慎權衡,擇機決斷。
特殊的一年,嚴峻的挑戰(zhàn)。“又好又快”,缺一不可。只有以統(tǒng)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宏闊視野,“好”字當頭,“快”字不忘,才可能有效應對和化解各種外險內壓,使中國經濟的生命之樹枝繁葉茂,年年常青。(作者雯子為本報高級編輯)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