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周已經過半,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好消息主要是旅游業(yè)、服務業(yè)的經濟收益非常喜人,壞消息是交通擁堵和景點擁擠已經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在北京,不僅周邊出行道路幾乎陷入癱瘓,故宮、八達嶺長城等著名景區(qū)的游客數量也大大超過容量,歷史文化古跡無一例外地變成了“人的海洋”。在廣州,公園里一棵大樹倒下,就砸傷了11名游客。與此同時,全國各城市的鐵路、公路、水運和航班客流量都已達到高峰,旅游安全事故已經露出苗頭,公共安全也面臨考驗。
在長假制度運行七年之后,人們不得不再次思考,黃金周這種休假方式到底該怎樣持續(xù)下去,公民休假制度到底該何去何從。
應該說,每年三個黃金周的休假方式是一個創(chuàng)新和突破,它解放了國人的身心,極大地釋放了社會的旅游消費熱情,在拉動內需方面尤其顯示出重要作用。權威統(tǒng)計顯示,以往的19個黃金周一共有16億人次出游,共創(chuàng)造旅游收入6000多億人民幣;每年的三個黃金周時間里,國內出游的規(guī)模和效益相當于全年旅游市場的四分之一。
但黃金周也暴露出很多的問題,最突出的是,這種全國集中的休假制度,給本來就不完善的公共服務系統(tǒng)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國人在享受長假的同時,也不得不忍受極度糟糕的公共環(huán)境和低劣的服務。在高速公路上寸步難行還找不到廁所,看不見故宮只看得見別人的后腦勺,類似的怪誕狀況幾乎在每個黃金周都會上演。
于是出現了這樣的情形:普通人對黃金周愛恨交織,輿論對集中休假制度不斷進行反思與“炮轟”,但政府尤其是旅游管理機構卻認為黃金周制度“必須保持”下去。雖然到目前為止,黃金周制度還看不到任何改變和松動的跡象,但同樣能感覺到,似乎只要最后一根稻草,就能壓垮這只黃金打造的“駱駝”。它有可能是一次安全事故,也有可能是強烈的公民建議,還有可能是政府機構的反省與覺悟。
可以明確指出的是,黃金周制度無論會帶來怎樣的旅游和消費“井噴”,它所表現出來的種種不協調,都讓它面臨著調整的必要。黃金周之所以需要改變,并不僅僅緣于技術方面的考量,更主要來自這樣的追問:一個全國性的休假制度,到底是以人為本還是以錢為本?從目前的情況看,被黃金周轟出門的國人不大像是在休閑和放松,更像是以另一種方式在生產和勞動,以便創(chuàng)造出新的經濟效益。不用說,這與假期的應有之意、與國家保障公民休息權的方針,都是背道而馳的。
目前已經出現了許多不同版本的黃金周替代方案,比如長周末制度、白金假期制度、帶薪休假制度等,雖然設計初衷和預期效果都不一樣,但共同的著眼點都是黃金周所不具備的分流效應,都能不同程度地緩解黃金周所帶來的擁擠和疲勞。政府有關部門有必要認真總結黃金周制度7年來的經驗和教訓,吸取民間休假方案的有益成分,站在以人為本的高度,用更科學、更人性的方式重新設計公民休假方式,并為過渡到更理想的帶薪休假制度做出前瞻性的安排。(蔡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