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改稅不適合基本國情
問:既然國外的費改稅潮流主要發(fā)生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那么費改稅是否適合現(xiàn)在我國的基本國情呢?
鄭秉文:費改稅確實曾經(jīng)是一個國際潮流,但那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事情了,早已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重要的是,費改稅不適合我們的基本國情。從理論上講,稅的三個基本特征里有兩個是與費共通的,就是他們都具有“強制性”和“固定性”。但是,稅與費之間有一個最大的不同之處,那就是,稅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它具有“無償性”,而費則不然。納稅人從國家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中獲得的收益,與其繳稅的數(shù)量之間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不是對稱的,國家可將稅入進行轉(zhuǎn)移支付,可統(tǒng)籌安排使用;而費則有明顯的補償性,受益人是相對固定的,受益群體有很強的針對性,是一種直接受益的關系,其繳費數(shù)量與受益程度之間基本存在著一對一的對稱的關系,在繳費者與國家之間存在著一種“有償交換”的關系,具有一定的返還性質(zhì)。
世界范圍的棄稅改費趨勢,其目的正是為了加強個人繳款與未來受益之間的聯(lián)系。對我國目前社會保障制度來說,就更應該加強這種聯(lián)系,弱化“大鍋飯”的稅性,強化“私有性”的費性,這就是建立個人賬戶的目的。這既對個人來說能得到經(jīng)濟實惠,又對國家來說可以減少財政負擔,對社保制度來說還可以鼓勵大家盡量參保,擴大覆蓋面。
加強繳費與待遇之間的聯(lián)系是中國社保改革制度的一個根本原則。是繳費制還是繳稅制這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激勵問題;既是一個導向問題,也是一個制度設計問題,我們絕不可輕視。一字之差,我們將有可能改變社保制度的根本屬性。既然就連世界“福利之窗”瑞典都把稅改成費了,這就足以說明,我國社保制度堅持繳費制,既是社保制度財務可持續(xù)性的客觀需要,又是保證參保人能夠得到實惠的一個制度保障。老百姓的實惠要最大限度地具有透明性,要一目了然,要明確其私有性,要加強繳款與受益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不是割斷這種內(nèi)在聯(lián)系。實際上,建立個人賬戶就等于建立了個人產(chǎn)權,這就是費的意義,費改稅以后就不可能進入個人賬戶了。所以,個人賬戶的產(chǎn)權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多繳多得,這就是費所具有的激勵作用,是稅和費在理論上的最大區(qū)別。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