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安十二月二十八日電 題:百姓重價格更重質量
——全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陜西抽查側記
記者 冽瑋
進入二00七年,在“漲”聲一片的物價波動中,中國老百姓對食品支出的承受力受到考驗,在精打細算“開門七件事”的同時,也相信“民以食為天”愈老彌新,食以“安”為先則警鐘常鳴。
從二十六日開始,記者跟隨全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驗收小組,對地處內陸的陜西進行了抽查。寶雞市“凱司令”蛋糕屋糕點師傅喬亞婷告訴記者,他們一律實行嚴格的進銷臺賬監(jiān)督制度,含水分高的糕點保質期三天;普通點心八天,保質期一過全部用于喂豬。她說雖然這個店的蛋糕價格稍高于同類蛋糕屋,但老百姓還是趨之若鶩,已連續(xù)開了十二家連鎖店。
在寶雞市人民街綜合市場,正用早餐的鍋爐工段師傅透露,他買一碗豆沫和兩個肉包子,共花兩元四角人民幣。與路邊小吃攤相比,他更愿意在有監(jiān)管制度的綜合市場吃飯,圖個放心。
據統(tǒng)計,通過四個多月的專項整治,陜西省二十一個大中農產品批發(fā)市場納入監(jiān)管范圍;一千九百八十六家食品生產加工企業(yè)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四千兩百零四家食品小作坊簽訂承諾書;兩千五百七十一個現(xiàn)場以上食品市場、超市建立進貨索證索票制度;四萬三千兩百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攝取食品經營店建立購銷臺賬;三萬八千三百八十八家縣城以上餐飲經營單位建立原料進貨索證索票制度和購銷臺賬制度。
二十八日一大早,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蒲長城來到位于南郊的西安0六七綜合市場,用陜西方言向忙碌的攤販們詢問肉類、蔬菜零售價;用手抓起一把辣椒面,放到鼻子邊仔細嗅;還品嘗了一位攤販剛出鍋的豆沙餅。他對在場的群眾說,初步實現(xiàn)小康后,大家的健康意識相應提高,對食品安全的關注也越來越多。民以食為天,把好“進口”關,保證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是中國政府正在抓的大事。
蒲長城還表示,專項整治只是一個手段、一個過程。比如對食品來講,整治的目的就是要建起一個鏈條,從養(yǎng)殖、加工到生產消費,都建立一套嚴密監(jiān)管的體系;同時,還要建立一個覆蓋全社會的,或者也可說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網絡。
有關資料顯示,經過專項整治行動,陜西共整治幫扶各類基本具備生產加工條件的食品小作坊一千八百多家;關閉取締不具備條件的小作坊三百三十多家;端掉涉及米、面、油、醬醋、肉制品、豆制品等二十七種產品的黑窩點一百一十九個。目前,此間濫用食品添加劑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食品的違法行為基本得以杜絕。(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