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受關注的話題就是商品價格的上漲。一季度末,大家開始感嘆蒜、辣椒、土豆價格上漲,后來上漲最快的是租房價格和綠豆價格,現在是姜和茅臺酒。大家都認為實際物價應該是在上漲的,但從統(tǒng)計局公布的CPI卻看不出這一趨勢。
從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CPI的漲幅仍然較為柔和。7月份CPI同比上漲3.3%,增幅比上月提高0.4個百分點,基本全部歸因于食品類價格同比增幅從上月的5.7%提高到6.8%。食品類中權重最大的肉禽及其制品價格7月同比增長4.1%,增幅比上月提高2.3個百分點。受高溫多雨等天氣因素的影響,食品類中另一項權重較大的鮮菜價格7月增長22.3%,提高7.7個百分點。糧食價格增長11.8%,連續(xù)三個月增幅較平穩(wěn)。經季節(jié)調整后,7月份CPI環(huán)比上漲0.5%,增幅比上月提高0.5個百分點;季調環(huán)比折年率為6.2%,比上月提高6.2個百分點。
其實,居民感受到物價上漲壓力較大與CPI表現并不明顯,主要是由于CPI的結構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所造成的。CPI由八大類商品的價格指數構成: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娛樂文化用品及服務、醫(y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與通信、居住。
商品價格指數與CPI
在八大類商品價格指數中,有一大類商品價格指數總是在拖累CPI朝著負增速的方向運行,那就是衣著類,今年以來拖累的程度更大,平均每月同比負增長接近1%。出現這狀況的原因主要是服裝業(yè)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服裝的款式和質地要求更高,這就導致產品的更新較快,老的款式很容易被淘汰,導致價格出現下跌,而我們在統(tǒng)計商品價格指數的時候更多采用以往的同類商品,因而該類商品價格指數在統(tǒng)計中呈現出持續(xù)的下跌。
其次有三大類商品價格指數對CPI在零增長附近運行起著穩(wěn)定作用,這就是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娛樂文化用品及服務、醫(y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這三大類一部分構成涉及服務業(yè),由于勞動工資上漲,這一部分都呈現明顯的上漲趨勢。但這三大類的另外一部分構成是屬于制造業(yè)產品,由于產品屬于制造業(yè),產品更新比較快,舊產品很容易被淘汰,價格的上漲更多地體現在新產品方面,例如電視機,經歷了從黑白到彩色、從普通液晶到LED,居民在這方面消費的支出水平是不斷地提高,但CPI很難體現,因為統(tǒng)計時采用以前的產品作為參照物,確實價格不但沒有上漲,而且由于產品被淘汰,價格還有所下跌。由于這三大類商品的價格指數從構成來看,一部分在漲,另外一部分卻在跌,兩相抵消,所以這三大類商品的價格指數呈現出總是停留在零增長附近。
還有一大類商品的價格指數也很難有較大的變化,那就是交通與通信,它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交通費、車用原料。由于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產品的性質與前面所談及的制造業(yè)商品一樣,在CPI構成中一直延續(xù)著負增長的趨勢。而交通費更多屬于政府管制的項目,很難漲價。由于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車用原料價格今年以來呈現了同比上漲的趨勢。但這三部分商品價格指數的合力使交通與通信總體并沒有上漲趨勢,而且近幾年來也總是在零附近,沒有多大的起伏。
煙酒及用品價格指數在CPI構成中的漲跌更多體現在酒類產品,因為現在煙更新也呈現出較快的趨勢,價格的上漲更多與新產品相關。酒的上漲與整個食品價格的上漲密切相關。
因此,當前階段CPI能體現出來的物價漲跌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居住。由于CPI各構成部分的權重是通過抽樣調查由居民的各項支出構成決定的,在抽樣調查的過程中很容易造成一項偏差就是相對富有的人群對統(tǒng)計調查不是很熱心,這就容易造成食品類所占的比重容易被夸大,同時在食品類中,糧食和肉類所占的比重也容易被夸大。從當前的CPI構成來看,食品類所占的權重大概在31%-33%左右。這就形成當前的CPI更多是反映了糧食和肉類的走勢,而且在CPI中,它們的上漲還要受到其他幾大類的稀釋。去年經濟復蘇以來,糧食價格在國家的調控之下出現了溫和上漲,但以豬肉為首的肉類價格卻一直處于相對低位,這就形成了CPI的漲跌都是跟著“二師兄(八戒)”在走。所以今年以來盡管我們都感受到了物價已經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但CPI卻仍然處于溫和水平。
短期對物價上漲保持警惕
既然CPI很難反映經濟體中物價的真實情況,那么作為貨幣當局而言,在考慮和制定貨幣政策時就不應該把它作為惟一考量價格的因素。此時,把居民對當前物價的滿意度指數和資產價格指數納入價格體系綜合考量,將使貨幣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學和貼近現實。
物價上漲的危害是顯著的,將直接造成中低收入階層重新返貧,加大國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例如今年以來的富士康事件,對于此事件的原因,很多人認為是企業(yè)對員工過于苛刻,員工的工資太低,也有人認為是中國勞動人口結構開始發(fā)生變化,其實,事件的發(fā)生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去年以來物價的上漲,造成員工生活成本的急劇上升,但與此同時,員工的工資并沒有同步上漲,從而導致員工的幸福指數急劇惡化。因此,作為決策當局而言,如何有效地避免物價上漲,一直成為調控政策的重中之重。
盡管今年上半年國家一直在預防通脹的預期,打擊囤積農產品,有力的調控房地產,避免房價上漲過快,但在全球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國內寬裕的流動性條件之下,當前物價上漲的壓力和居民的通脹預期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未來仍然任重而道遠。
流動性的寬裕必然會使貨幣流向商品領域,形成囤積、哄抬等炒高商品價格的現象。盡管房地產遇到了有史以來最為嚴厲的調控,但房價并沒有出現大幅松動,與此同時,卻出現了租房價格的大幅上漲。由于前期房價和一些商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導致勞動力工資有補漲需求,這也將加劇物價上漲壓力。由于今年國內外的自然災害,加劇了食品價格上漲壓力,國內洪澇災害,直接加劇了糧食價格、蔬菜價格和肉類價格上漲的壓力,海外俄羅斯的火災,導致俄羅斯對小麥出口的禁止(俄羅斯是全球第三大小麥出口國),加劇了國際糧食價格上漲的壓力。這些都將進一步造成短期內物價上漲的壓力和加大居民的通脹預期。
但事物的演變總是充滿離奇和復雜,當前在出現物價上漲的同時,經濟增速卻呈現出下滑的趨勢。外需方面,美國消費品訂單的快速下滑,歐洲在主權債務危機的壓力之下開始緊縮財政,在緊縮的財政壓力下,預計未來半年的經濟復蘇將重新面臨困境,外需再次回落是屬于大概率事件。展望內需,投資增速的回落、房地產調控的延續(xù)、地方融資平臺仍需治理,內需的萎縮也在情理之中。內外夾擊,讓人很難看到短期內經濟回升的希望。
在經濟增速面臨下滑的過程中,決策當局很容易放松對物價的警惕,這就促使在復雜的經濟局面下,經濟體很容易出現“滯脹”的局面。當“滯脹”一旦形成,將加大經濟調控的難度,它將使貨幣政策變得更被動和容易造成貨幣政策失效,從而延緩經濟的衰退周期。
因此,短期內我們仍需對物價上漲保持警惕。(光大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 潘向東)
參與互動(0) | 【編輯:曹文萱】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