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越來越多的車型在尾巴加上T這個字母時,turbo渦輪增壓發(fā)動機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熟悉,而選購增壓車型成為消費者面臨的一大課題。本期就為您詳細解讀,同為增壓發(fā)動機,不同類型的增壓器區(qū)別在哪里?各自具備什么特點?希望能為您選車提供一點幫助。
一、單渦輪增壓
代表車型:帕薩特1.8T
性能點評:結構較簡單,增壓效果一般,提速會有一定遲滯,加速曲線不夠平順。
技術級別:***
詳細解讀:
渦輪增壓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它采用專門的空氣壓縮機將氣體在進入汽缸前預先進行壓縮,以提高進入汽缸氣體的密度。這樣,在單位體積里氣體的質量就大大增加了,從而可以在有限的汽缸容積內使更多地燃油進行更好的燃燒。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渦輪增壓器是唯一一種能夠使發(fā)動機在排量不變的情況下,大幅提升動力輸出的裝置,一般能使發(fā)動機的輸出功率增加10%~40%左右。
不過,渦輪增壓發(fā)動機也不全是優(yōu)點,在使用了渦輪增壓技術后,工作過程中就會產生更多的熱量,而且缸內的壓力和平均工作溫度也將大幅度提高,從而使發(fā)動機的機械性能、潤滑性能受到一定影響。為了保證增壓發(fā)動機在較高的機械負荷下,依舊能可靠耐久地工作,就必須在發(fā)動機的結構設計、缸體選材以及制造工藝等方面做必要的改變,這也是我國自主開發(fā)的發(fā)動機還很少用增壓技術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由于渦輪增壓器的啟動會有一定滯后,所以許多老款的渦輪增壓車型在駕駛平順性方面欠佳,加速時會有突兀感。
二、雙渦流技術的
單渦輪增壓
代表車型:新君威2.0T
性能點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渦輪增壓車提速遲滯的問題,但不適合大排量的多汽缸發(fā)動機。
技術級別:****
詳細解讀:
雙渦流技術的增壓發(fā)動機其實仍舊只使用了一個渦輪增壓器,不過在廢氣進入增壓器前被分成了兩股。這樣做的好處是令廢氣排出的節(jié)奏更穩(wěn)定,渦輪不會因為汽缸間的排氣干擾而產生滯后,因此也就擁有了更好的車輛響應性。此外,雙渦流的設計還可以讓渦輪在更低的轉速下就介入工作。
以新君威2.0T的發(fā)動機為例,在實際運轉時,渦輪在1400轉時就能夠介入,而在2000轉時便能夠達到峰值扭矩,駕駛者在加速全程并不會明顯感受到渦輪增壓器帶來的加速遲滯。不過雙渦流技術畢竟還是單增壓器結構,對于大排量的多汽缸發(fā)動機來說效果并不優(yōu)秀。因為對于8缸、甚至12缸的發(fā)動機來說,單一的增壓器不能提供線性的加速性能,相反,兩個小增壓值的增壓器可以提供更加平順和持久的動力輸出,因此大排量的車型大多會考慮使用雙渦輪的做法。
三、機械增壓
代表車型:奔馳C200 KOMPRESSOR
性能點評:結構較簡單,增壓效果一般,低速時效果明顯,高速爆發(fā)力一般。
技術級別:***
詳細解讀:
機械增壓與渦輪增壓的大致原理雖然差不多,但由于結構不同,加上它并不用炙熱的廢氣來推動增壓裝置,因此機械增壓發(fā)動機的工作溫度和強度都要優(yōu)于渦輪增壓發(fā)動機。不過由于機械增壓器要靠發(fā)動機的曲軸來帶動,所以它勢必會損耗掉一部分發(fā)動機的動力,而且隨著發(fā)動機轉速的提高,它還會拖累其工作效率,因此機械增壓裝置并不會像渦輪增壓那樣大幅提升發(fā)動機的輸出功率。
一般來說,機械增壓發(fā)動機更注重在低扭矩時的表現,這種發(fā)動機會具有更好的加速平順性和線性動力輸出,但高速爆發(fā)力比較一般。
四、雙渦輪增壓
代表車型:寶馬760 V12
性能點評:可最大程度上解決提速遲滯,動力輸出線性,但結構復雜,造價較高。
技術級別:*****
詳細解讀:
雙渦輪,顧名思義,就是同一臺發(fā)動機使用了兩個渦輪增壓器。不過同叫雙渦輪,這其中又暗藏玄機,有的車上使用的是大小兩個增壓值不一樣的渦輪串聯在一起,而有的車則采用了兩個增壓值相同的渦輪并聯在一起,兩種結構都叫雙渦輪增壓。
大小兩個增壓器的工作原理是,采用兩個相互獨立的渦輪增壓器,當發(fā)動機處于較低的轉速時,只驅動一個低速渦輪工作,這時較少的排氣即可驅動這只渦輪高速旋轉以產生足夠的進氣壓力。之后隨著發(fā)動機轉速的提升,需要的增壓強度也會加大,這時高速渦輪就會接收進入高增壓值的狀態(tài),這樣就為車輛提供了一個連貫、強勁的動力輸出過程。
寶馬760的12缸增壓發(fā)動機則采用的是兩個增壓值一樣的增壓器,因為這款排量高達6升的發(fā)動機本身已經擁有了足夠的低速扭力,只是應對兩噸多的自重時,需要更大的馬力以強化它的靈動性,因此采用了渦輪增壓的方式來補充動力方面的不足。這款V12雙渦輪增壓發(fā)動機擁有544匹的最大功率,在1500轉/分鐘的低轉速下,就可以爆發(fā)750!っ椎淖畲笈ぞ,百公里的加速時間達到了驚人的4.6秒。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