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豐田召回事件似乎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筆者認為,本次事件各方對消費者的態(tài)度也值得我們去玩味。從中我們或能體會到,我國的汽車消費者更應該“被”關注。
看美國交通部、日本政府和豐田公司均就此事正式表態(tài),筆者搜索了眾多上述各方近期的主要言論,幾乎全部都涉及消費者,且圍繞的中心也是消費者。
與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們對消費者的重視還是不夠,這一點從數量上就能窺見一斑。比如,在2008年,美國還是當時全球最大的新車市場,實施召回778次,涉及車輛2220萬輛次,超過當年美國市場一年新車的銷售總量。而2009年中國成了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汽車年產銷超過1300多萬輛,而召回的整車只有130萬輛,只相當于新車產量的1/10。按照筆者對汽車行業(yè)的了解,以目前我國汽車制造、檢測和管理水平,沒有理由認為我們問題車輛的比例比發(fā)達國家還低。
從召回結構上也可以看到我國在關注汽車消費者上的差距。美國2008年實施的召回中,主動召回占60%,33%是缺陷調查辦公室“指令召回”;而在中國市場,以統(tǒng)計資料較為齊全的2008年為例,這一年我國汽車召回事件47起,沒有一起“指令召回”,這些召回基本上都是備案召回。這里需要解釋一下的是,“指令召回”的比重多少,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相關部門在維護消費者權益上的重視程度。因為所謂指令召回,指的就是主管部門要求制造商按照指令召回程序的規(guī)定進行缺陷汽車產品召回。
當然,我國的消費者沒有“被”重視,和我國目前缺陷產品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相關性很高,比如“指令召回”過少就是一例。
因此,從豐田召回事件中,不僅僅豐田在全球經營中的得失值得我們借鑒學習,還應該學習的是各國在保護消費者方面的得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