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主辦 |
|
我美麗,我存在 ——記約旦王后拉尼亞 2000年11月10日 15:26 對于約旦王后拉尼亞來說,不隨同丈夫——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一同出訪沙特阿拉伯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當專機停在沙特機場時,她很明智地坐在專機里,而把窗外熱騰騰的歡迎場面留給了自己的丈夫。王后不可能抱怨什么,因為她不想由此引發(fā)一場阿拉伯世界的丑聞。這位年僅29歲的王后雖是世界上最年輕的王后,卻是頗知分寸且頭腦清醒。她知道在阿拉伯國家,傳統(tǒng)勢力是不能容忍婦女參與國家事務的,即使這種“國家事務”有時僅僅是一種禮儀上的需要,就像在機場參與歡迎儀式這種小事。但是在這種不關痛癢的小事上還是少惹麻煩為妙。 盡管如此,她的這一舉動在約旦國內還是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保守勢力認為,拉尼亞的沙特阿拉伯之行就像她此前許多言行一樣,正在使國家分裂。婦女不應該插足那些不屬于她們的領域,作為一個王后,認清這點尤其重要。與此同時,另有一些傳統(tǒng)的約旦婦女從別的方面向拉尼亞發(fā)動攻勢,她們指責說,拉尼亞在阿拉伯傳統(tǒng)的長袍之下穿起了緊身的短襯裙,真是不守婦道。 與這種批評針鋒相對的意見來自于那些受過教育的年輕女性,她們對王后的舉動報以歡呼。她們認為,對于阿拉伯女性來說,拉尼亞王后的行為意義重大,這表明阿拉伯女性有自信,完全能夠在公眾場合拋頭露面,并且不失自己扎根于阿拉伯傳統(tǒng)文化的本色。 拉尼亞出生于科威特,父母是在20世紀60年代從約旦河西岸移居到科威特的巴勒斯坦人。當醫(yī)生的父親為三個孩子提供了接受西方教育的機會,但也向他們灌輸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傳統(tǒng)思想。在這個開明的中產階級家庭里,拉尼亞得到自由成長的空間。她從小就對神秘且富饒的阿拉伯海灣充滿幻想,也關注著巴以之間糾纏不清的領土紛爭。 政治影響了拉尼亞的人生,尤其是在海灣戰(zhàn)爭中,紛飛的戰(zhàn)火迫使拉尼亞一家逃離科威特。1991年,拉尼亞一家移居到約旦首都安曼,她在蘋果電腦公司安曼分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少女時代的拉尼亞從來沒想過以后會做王后。1993年,在阿卜杜拉的姐姐舉辦的一次招待晚宴上,她邂逅了當時的約旦王子阿卜杜拉。他們一見鐘情,并在當年的6月份結為百年之好。這對恩愛夫婦結婚后有兩個孩子,現在拉尼亞又有了5個月的身孕。 其實,這位世界上最年輕的王后,比同齡人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由于國王阿卜杜拉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推進中東和平進程中,拉尼亞在國內事務上必須助國王一臂之力。 拉尼亞為阿卜杜拉制定經濟政策出謀劃策。約旦現在失業(yè)率高達30%,進出口嚴重失衡。安曼的一些家庭沒有水用,鄉(xiāng)村的人民飽受貧困的折磨,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使投資商望而卻步。阿卜杜拉國王在考察過新加坡和硅谷后,決定把約旦建成中東的硅谷,這得到了拉尼亞的大力支持,為了實現這項計劃,她還建議在學校教育中引入高新科技。 在維護婦女權益方面,拉尼亞更是不遺余力。她制定了一個旨在為貧窮婦女提供小額貸款的計劃,并極力反對家庭暴力。在約旦,如果一個未婚女子失去“貞潔”,便被看成是家庭的奇恥大辱,父兄會將她們殺死以示清白。但約旦國會兩次拒絕在法律上認定這種行為屬于嚴重犯罪。為了維護同胞的生存權利,拉尼亞大聲呼吁并強烈反對國會的做法。而最可貴的是,阿卜杜拉對愛妻百般疼愛,他支持她所做的一切,還經常帶她出席各種公開活動。 拉尼亞是個聰明乖巧的女子,她內心追求解放而表面不露聲色。換句話說,她在不聲不響中一點點剝蝕阿拉伯國家清規(guī)中束縛婦女的東西。這種表面上的低調不但讓自己很安全,而且能夠使自己保住地位,她很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妙處。事實上,在傳統(tǒng)勢力依然強大的約旦,即使身為王后,她的發(fā)言權也極為有限。 面對拉尼亞的行為,約旦開始有人表示不滿。這些人倒還不敢對王后本人說三道四,而是旁敲側擊地表示,拉尼亞不能干預政治,應該保持一種超然的態(tài)度,不需要站到幕前來親自指揮。拉尼亞并不同意這種說法,她認為,一切都應該堂堂正正擺到臺面上來,而不是在遮遮掩掩中進行。 現在的拉尼亞身負雙重任務:當一個好王后,做一名阿拉伯婦女解放運動的急先鋒。拉尼亞說:“西方對阿拉伯婦女的宣傳過于臉譜化了。西方人眼中的阿拉伯婦女都是非常保守、沒有受到什么教育的人,而事實上,我們中不乏出類拔萃之輩,她們的思想非常進步!痹诶醽喛磥,就家庭與事業(yè)之間巧施平衡的本領而言,阿拉伯婦女在世界女性中堪稱楷模,而拉尼亞本人不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嗎?(轉自《新聞周刊》) |
|||
| 新聞大觀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圖片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電訊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