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學排行榜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危機。而教育部在網站上表示:“對各類排行榜評選的指導思想和操作過程不了解,因此對其客觀性不作評價”,并明確表示不會做任何關于大學的排行榜。
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同指標體系下的大學排行榜肯定會有所差別。更何況,各大學的實力都會隨著時間發(fā)生變化,20年出現(xiàn)100多個大學排行榜其實也在情理之中。但我以為,如果把大學排行榜作為一種公共教育信息來定性,教育部對眾多的排行榜“對其客觀性不作評價”并非積極態(tài)度。
100多個大學排行榜固然體現(xiàn)了話語權的開放,但從信息學的角度看,過于蕪雜的信息,并不利于信息的有效遴選。不必諱言,大學排行榜作為一種簡潔、直觀并帶有終結色彩的評價方式,不僅會成為“英雄”座次的象征,也往往會成為高中畢業(yè)生選擇前程的重要參照體系。但可以想見的是,一個對大學教育沒有精深研究的學生或者家長,面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排行榜,所表現(xiàn)出的反應要么是盲從,要么是無所適從。
更為深層次的問題在于,排名效應的廣告效應無可避免。甚至對于相當一部分辦學機構而言,通過排名獲得良好的廣告效應正是其主要動機。無須諱言的是,時下看似“百花齊放”的排行榜,相當一部分確屬商業(yè)炒作。有些評估機構甚至公開收取贊助經費,贊助經費豐厚的大學排名往往靠前。
在行業(yè)自律基本為零的情況下,大學排行榜難免成為一種交易。但需要明白的是,這種以欺騙公眾為目的的交易是灰色的,也是法律所不應當許可的。質言之,大學通過交納贊助費獲得較為靠名的位次,評估機構通過收取贊助費牟取暴利,當屬不折不扣的商業(yè)賄賂。如果商業(yè)賄賂下的大學排行榜成為一種生命力極強的潛規(guī)則,作為政府管理部門的教育部,難道僅憑“獨善其身”就能免責么?
面對眼花繚亂的排行榜,公眾肯定對政府部門的權威評判充滿期待。這一點教育部理當明白。就全國高等學校的整體水平和各辦學機構的辦學實力,教育部當然最有發(fā)言權。面對林林總總的大學排行榜良莠不分、動機各異的局面,只有教育部首先對其真相作出分辨,然后才可能給公眾以真相。
要求教育部向公眾提供各大學的實力評判,并不意味著要求教育部來一個“欽定”的排行榜。但是,更為詳盡地提供各類大學的真實情況,把評判權交給公眾,教育部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時,在保證各民間機構關于大學排行榜的話語權的同時,深入查處背后的商業(yè)賄賂,曝光部分別有用心的評估機構,也當屬教育部的應盡之責。當公眾對云遮霧罩的排行榜越來越充滿疑慮,我們期待教育部有更積極的作為。(來源:信息時報;作者:朱述古)